搜索
首页 《感怀(十四首)》 汉廷免三公,毋乃非政刑。

汉廷免三公,毋乃非政刑。

意思:汉朝廷罢免三公,恐怕这不是政治。

出自作者[明]杨基的《感怀(十四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通过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首先,诗中通过对蝮蛇冬未蛰、草寒更生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理解。蝮蛇在冬季应该进入冬眠状态,然而却未蛰伏,这暗示着自然界中存在某种不正常的现象。同时,裛草在寒冷的环境中仍然生长,也表明生命力的顽强。这些自然现象的描述,为诗人接下来的思考和议论提供了基础。 接着,诗中通过阳光泄为电、地雷忽有声等描述,进一步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和变化。阳光泄为电,形象地描绘了阳光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现象,这是自然界中能量转换的典型例子。地雷忽有声,则暗示了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也是自然界中不可抗拒的力量。这些描述为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提供了背景。 然后,诗中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诗人认为上天号令乖违,导致灾异并生,这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批评。诗人认为战争和杀戮过多,导致兵气所成,这是对社会动荡和不安的担忧。这些思考和议论,反映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最后,诗中通过对汉廷免三公、愿言调玉烛等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诗人希望通过调整政策、调节阴阳等方式,实现社会和谐、政治清明,这是诗人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思考性的诗,通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首诗的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蝮蛇冬未蛰,裛草寒更生。
阳光泄为电,地雷忽有声。
上天号令乖,致此灾异并。
不然多杀伤,兵气之所成。
汉廷免三公,毋乃非政刑。
愿言调玉烛,仰见三阶平。
¤
作者介绍 杨基简介
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吴中(今江苏苏州),“吴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

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倍加称赏:“吾意诗境荒矣,今当让子一头地。”杨基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关键词解释

  • 三公

    读音:sān gōng

    繁体字:三公

    英语:San Kung

    意思:
     1.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

  • 政刑

    读音:zhèng xíng

    繁体字:政刑

    意思:政令和刑罚。
      ▶《左传•隐公十一年》:“君子谓郑庄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
      ▶《新唐书•王缙传》:“大历政刑,日以堙陵,由缙与元载、杜鸿渐倡之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