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偈颂十七首》 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一般,一日十二时,时时一样。

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一般,一日十二时,时时一样。

意思: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一般,一天十二时,时刻一个样。

出自作者[宋]释师范的《偈颂十七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法无去来,无动转相》充满了禅意,它以独特的语言和意象,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超越动静的哲学观念。 “法无去来,无动转相”是禅宗的一种重要理念,意思是世间万物都是静止的、永恒的,没有所谓的“去”和“来”,也没有“动”和“转”。这是一种对时间和变化的超越,是对永恒和不变的接纳。 “灯笼挂在露柱边,露柱挂在灯笼上”这两句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对照的手法,灯笼和露柱在诗中象征着世间万物,而它们的相互关系则象征着事物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 “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一般,一日十二时,时时一样”进一步强调了这首诗的主题。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一样的,一日中的十二个时辰也是一样的。这里再次强调了时间的永恒性和不变性,以及事物的相互依存性。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超越动静的哲学观念,充满了禅意和智慧。它教导我们要接纳事物的永恒性和不变性,理解事物的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影响性,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法无去来,无动转相。
灯笼挂在露柱边,露柱挂在灯笼上。
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一般,一日十二时,时时一样。

关键词解释

  • 三百六十日

    引用解释

    谓一年。 唐 施肩吾 《春游乐》诗:“一年三百六十日,赏心那似春中物。” 清 龚自珍 《西郊落花歌》:“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

    读音:sān bǎi liù shí rì

  • 十二时

    引用解释

    1.古时分一昼夜为十二时,以干支为记。《左传·昭公五年》 杜预 注有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名目,虽不立十二支之目,但已分十二时。至以十二支记时,《南齐书·天文志》始有之。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一日十二时始于汉》、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昭公五年》“十时”注。

    2.犹

  • 日日

    读音:rì rì

    繁体字:日日

    意思:每天。
      ▶《左传•哀公十六年》:“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
      ▶唐·王昌龄《万岁楼》诗:“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
      ▶鲁迅《花边文学•偶感》:“无

  • 三百

    读音:sān bǎi

    繁体字:三百

    意思:《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刑昺疏:“按今《毛诗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数。”后以“三百”指代《诗经》。

  • 二时

    读音:èr shí

    繁体字:二時

    意思:(二时,二时)

     1.犹两季。
      ▶《汉书•匈奴传下》:“近不过旬月之役,远不离二时之劳。”
      ▶颜师古注:“离,歷也。三月为一时。”
     

  • 时时

    读音:shí shí

    繁体字:時時

    短语:三天两头 常 时 常事

    英语:often

    意思:(时时,时时)
    常常。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袁盎虽家居

  • 一样

    读音:yí yàng

    繁体字:一樣

    短语:一如既往 相同 同义 均等 同 平等 如出一辙 等同 天下乌鸦一般黑 平 无异 一模一样 一 等效 同等 同样 一致 划一

    英语:like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