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武昌狱中书感》 死如嫉恶当为厉,生不逢时甘作殇。

死如嫉恶当为厉,生不逢时甘作殇。

意思:死如同厌恶当为厉,生不逢时甘作殇。

出自作者[近代]宁调元的《武昌狱中书感》

全文赏析

这首诗《拒狼进虎亦何忙,奔走十年此下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奔波劳碌、岁月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拒狼进虎”、“奔走十年”等比喻,生动描绘出人生旅途中的艰辛与困苦,表达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无奈与感慨。 “岂独桑田能变海,似怜蓬鬓已添霜。”这两句诗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诗人用“桑田变海”比喻变化之大,用“蓬鬓添霜”比喻年华老去,表达出诗人对时光飞逝、年华老去的感慨。 “死如嫉恶当为厉,生不逢时甘作殇。”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诗人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嫉恶如仇,那么他的人生就会变得有意义。然而,如果生不逢时,那么就应该甘愿作一个有意义的生命结束。 “偶倚明窗一凝睇,水光山色剧凄凉。”最后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倚窗,凝视窗外凄凉的水光山色的场景。这种场景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也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奔波劳碌、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拒狼进虎亦何忙,奔走十年此下场。
岂独桑田能变海,似怜蓬鬓已添霜。
死如嫉恶当为厉,生不逢时甘作殇。
偶倚明窗一凝睇,水光山色剧凄凉。
作者介绍
宁调元(1883—1913),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字仙霞,号太一,笔名有辟支、屈魂,化名林士逸,湖南醴陵人。1904年加入华兴会,次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杂志,鼓吹反清革命,遭清政府通缉,逃亡日本。萍浏醴起义爆发后,回国策应,在岳州被捕,入狱3年。出狱后赴北京,主编《帝国日报》。1912年初在上海参加民社,创办《民声日报》。后赴广东任三佛铁路总办。二次革命期间来沪,参与讨袁之役。后赴武汉讨袁起义,二次革命失败后,宁调元不幸被捕,1913年9月25日在武昌英勇就义,年仅30岁。其诗篇激昂悲壮,风格沉郁,作品多写于狱中,著有《太一遗书》。

关键词解释

  • 生不逢时

    引用解释

    谓生得不是时候。常作时运不济之叹。语出《诗·大雅·桑柔》:“我生不辰,逢天僤怒。” 汉 焦赣 《易林·中孚之涣》:“生不逢时,困且多忧,年衰老极,中心悲愁。”《新唐书·魏元忠传》:“昔 汉文帝 不知 魏尚 贤而囚之,知 李广 才而不用,乃叹其生不逢时,。” 宁调元 《武昌狱中书感》诗:“死如嫉恶当为厉,生不逢时甘作殤。”亦作“ 生不逢

  • 嫉恶

    读音:jí è

    繁体字:嫉惡

    意思:(嫉恶,嫉恶)
    I
    憎恨坏人坏事。
       ▶汉·王符《潜夫论•实贡》:“好善嫉恶,赏罚严明,治之材也。”
       ▶唐·杜甫《壮游》诗:“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