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重阳已过半月菊花方开二首》 底事不开重九日,何心却趁小春时。

底事不开重九日,何心却趁小春时。

意思:底事不开重九天,为什么心情却趁小春天时。

出自作者[宋]杨公远的《重阳已过半月菊花方开二首》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通过对黄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 首联“西风转北又旬余,才见黄花粲短篱。”描绘了时间的变化和秋天的到来。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它带来了凉意和落叶,也带来了对生活的思考。而黄花在短篱中粲然绽放,展示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颔联“底事不开重九日,何心却趁小春时。”是对黄花不开在重阳节的原因的疑问,为何黄花不在重阳节盛开,为何它选择在小春时节绽放。这里的“重九日”象征着重要的时刻,“小春时”则暗示了短暂的美好。诗人通过这样的疑问,表达了对生命选择何时绽放的疑惑,也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不可预测。 颈联“芳传栗里陶潜径,香入离骚屈子辞。”诗人将黄花比作隐逸的象征,它像陶渊明栗里的菊花一样散发着芳香,又像屈原笔下的菊花一样在离骚中留下香气。这里,诗人赞美了黄花的品质,它既能在隐逸中绽放,也能在文学中留下痕迹。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学的热爱。 尾联“不肯趋时真隐逸,岂教尘世俗人知。”这是对黄花的赞美,也是对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不愿随波逐流,趋炎附势,他选择了隐逸,选择了保持自己的本真。他不愿意让世俗的人知道他的真实想法,这也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恶和对真隐逸生活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黄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隐逸和文学的热爱和理解。他赞美黄花的品质,也赞美自己的选择。这首诗充满了哲理和思考,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西风转北又旬余,才见黄花粲短篱。
底事不开重九日,何心却趁小春时。
芳传栗里陶潜迳,香入离骚屈子辞。
不肯趋时真隐逸,岂教尘世俗人知。

关键词解释

  • 九日

    读音:jiǔ rì

    繁体字:九日

    英语:ninth

    意思:
     1.九个太阳。古代神话,谓天有十日,九日居大木之下枝,一日居上枝,尧使后羿射之,中九日。见《楚辞•招魂》、《山海经•海外东经》。

  • 小春

    读音:xiǎo chūn

    繁体字:小春

    英语:late autumn

    意思:
     1.指夏历十月。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七引《初学记》:“冬月之阳,万物归之。以其温暖如春,故谓之

  • 底事

    读音:dǐ shì

    繁体字:底事

    意思:
     1.何事。
      ▶唐·刘肃《大唐新语•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关汝诸人底事,而生异议!”宋·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词:“底事崑崙倾砥柱,九地黄流

  • 重九

    读音:chóng jiǔ

    繁体字:重九

    英语: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9th day of the 9th lunar month)

    意思:指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重阳。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