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心竟恁地歌》 我生不信有神仙,亦不知有大罗天。

我生不信有神仙,亦不知有大罗天。

意思:我没有相信有神仙,也不知道有天帝。

出自作者[宋]白玉蟾的《心竟恁地歌》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神仙学说的批判和重新阐释。他表达了对神仙学说的怀疑和否定,认为人世间的神仙传说和不死之说是不可信的。他通过描绘生死轮回、肉体有限、精神与气的本质等,重新阐释了神仙的内涵,强调了人的精神与气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保持精神与气的平衡和纯洁,才能达到真正的长生不老。 诗中作者对神仙的描绘和批判,表现出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思考。他通过描绘生死轮回,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常和短暂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追求。他强调了精神与气的本质,认为只有保持精神与气的平衡和纯洁,才能达到真正的长生不老。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此外,诗中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和信念。他认为人生只有三样东西,即精神、气和保持纯洁。这种思想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人生和神仙学说的深刻理解和思考,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我生不信有神仙,亦不知有大罗天。
那堪见人说蓬莱,掩面却笑渠风颠。
七返还丹多不实,往往将谓人虚传。
世传神仙能飞升,又道不死延万年。
肉既无翅必坠地,人无百岁安可延。
满眼且见生死俱,死生生死相循旋。
翠虚真人与我言,他所见识大不然。
恐人缘浅赋分薄,自无寿命归黄泉。
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
其精不是交感精,廼是玉皇口中涎。
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
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
我闻其言我亦怖,且怖且疑且擎拳
作者介绍 韩愈简介
白玉蟾(1194-1290),南宋时人,内丹理论家。

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

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定居福建闽清。

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

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他曾云游罗浮、武夷、天台、庐山,阁皂等地,寻师访友,学道修炼,经历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辛岁月。他在云游途中,先后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为徒。据称‘四方学者,来如牛毛‘,影响日益扩大,自此打破自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的单传历史。旋即复归武夷止止庵传道授法,正式创立金丹派南宗。

关键词解释

  • 大罗

    读音:dà luó

    繁体字:大羅

    意思:(大罗,大罗)

     1.即大罗天。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玉格》:“三清上曰大罗。”
      ▶唐·王建《同于汝锡游降圣观》诗:“秦时桃树满山坡,骑鹿先生降大罗

  • 神仙

    读音:shén xiān

    繁体字:神仙

    短语:仙 菩萨 神灵 神明

    英语:(n) a supernatural or immortal being (i.e. fairy, elf, leprechaun)

  • 不知

    读音:拼音:bù zhī 五笔:gitd

    不知的解释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词语分解

    • 不的解释 不 ù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
  • 我生

    读音:wǒ shēng

    繁体字:我生

    意思:
     1.我之行为。
      ▶《易•观》:“六三:观我生进退。”
      ▶孔颖达疏:“我生,我身所动。”
      ▶朱熹本义:“我生,我之所行也。”
     

  • 不信

    读音:bù xìn

    繁体字:不信

    英语:disbelieve

    意思:
     1.不相信。
      ▶《书•汤誓》:“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孔颖达疏:“汝无得不信我语。”
     

  • 有神

    读音:yǒu shén

    繁体字:有神

    英语:Of high spirit.

    意思:
     1.神灵。有,助词。
      ▶《书•武成》:“惟尔有神,尚克相予。”
      ▶孔传:“神庶几助我。

  • 罗天

    读音:luó tiān

    繁体字:羅天

    意思:(罗天,罗天)
    即大罗天。
      ▶《云笈七籤》卷二一:“于此界外八方世界,皆上有罗天重重,别置日月、五星、二十八宿,亦与南天下宛利同无异也。”参见“大罗天”。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