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若讷上人弹琴》 十日成笙歌,尼父非好音。

十日成笙歌,尼父非好音。

意思:十天完成笙歌,孔子不是好音乐。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若讷上人弹琴》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琴声为媒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对情感、对归乡的深深思考。 首段,诗中描绘了弹琴的场景,表达了弹琴者与听者的心境差异。弹琴者或许因为悲伤而弹琴,希望通过琴声来表达内心的哀痛,而听者则可能因为理解而感到共鸣,但同时也对琴声的哀伤感到不适。这种情感的碰撞,使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琴声的独特感受,也暗示了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二段,诗人对笙歌的赞美,表达了对欢乐生活的向往。然而,他也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沉迷于欢乐之中,因为人生也有许多值得珍惜和怀念的东西。这一段也暗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即人生并非只有欢乐,也有悲伤和痛苦。 第三段,诗人强调了礼节的重要性,认为礼节应该适度,不应过于繁琐。这一段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即应该保持适度的节制,不应过于追求奢华和浮华。 第四段和第五段,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他希望能够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宁静,同时也希望能够回到故乡,享受那里的宁静和美好。 最后一段,诗人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归途的期待。他希望能够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同时也期待着归途的到来,回到故乡和亲人身边。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和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值得品读的佳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祥哀已踰月,遇子弹鸣琴。
安得不成声,子心异吾心。
十日成笙歌,尼父非好音。
先王礼有节,不可过於今。
莫作风入松,怀垅情未任。
一闻流水曲,归思在溪阴。
此焉吾所乐,目极送归禽。
作者介绍 陆游简介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关键词解释

  • 笙歌

    读音:shēng gē

    繁体字:笙歌

    英语:playing and singing

    意思:
     1.合笙之歌。亦谓吹笙唱歌。
      ▶《礼记•檀弓上》:“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

  • 十日

    读音:shí rì

    繁体字:十日

    意思:
     1.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日,尧命后羿射落九日。
      ▶《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淮

  • 好音

    引用解释

    1.悦耳的声音。《诗·鲁颂·泮水》:“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汉 祢衡 《鹦鹉赋》:“采采丽容,咬咬好音。” 唐 杜甫 《蜀相》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鸝空好音。” 宋 王安石 《半山春晚即事》诗:“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2.也特指乐声。 清 李渔 《风筝误·嘱鹞》:“新诗为我逗琴心,更仗新诗索好音。”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