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癸丑夏夜登东鹳山》 远岸渔灯聚,危窠宿鸟稀。

远岸渔灯聚,危窠宿鸟稀。

意思:远离岸边捕鱼灯聚集,危险案宿鸟很少。

出自作者[现代]郁达夫的《癸丑夏夜登东鹳山》

全文创作背景

《癸丑夏夜登东鹳山》是现代诗人郁达夫于1913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郁达夫个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当时,郁达夫正在日本留学,饱受异国他乡的孤独和思乡之苦。在某个夏夜,他登上东鹳山,眺望远方,借景抒怀,表达了内心的惆怅和苦闷。 在诗中,郁达夫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充满忧郁色彩的夜晚。他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来表达自己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总之,《癸丑夏夜登东鹳山》是郁达夫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中,通过诗歌来表达内心情感的作品,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夜发游山兴,扶筇涉翠微。
虫声摇绝壁,花影护禅扉。
远岸渔灯聚,危窠宿鸟稀。
更残万籁寂,踏月一僧归。
作者介绍 郁达夫简介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关键词解释

  • 渔灯

    引用解释

    渔船上的灯火。 唐 皮日休 《钓侣》诗之二:“烟浪溅篷寒不睡,更将枯蚌点渔灯。” 宋 柳永 《安公子》词:“认去程将近,舟子相呼,遥指渔灯一点。” 清 陆藻 《七月宿近华浦》诗:“暝色忽苍凉,渔灯出芦菼。” 郁达夫 《沉沦》八:“他在海边上走了一会,看看远岸的渔灯,同鬼火似的在那里招引他。”

    读音:

  • 宿鸟

    读音:sù niǎo

    繁体字:宿鳥

    意思:(宿鸟,宿鸟)
    归巢栖息的鸟。
      ▶唐·吴融《西陵夜居》诗:“林风移宿鸟,池雨定流萤。”
      ▶宋·苏轼《和人回文》诗之四:“烟锁竹枝寒宿鸟,水沉天色霁横参。”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