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二年陵阳不见中秋月》 才令薄中明,已遣浓处没。

才令薄中明,已遣浓处没。

意思:才能让薄中第二,已派浓处消失。

出自作者[宋]文同的《二年陵阳不见中秋月》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诗,它描绘了作者在陵阳乱山中的一天,以及他对夜色的渴望。诗中充满了对光明的渴望和对黑暗的厌恶,同时也表达了对周围环境的深刻感受。 首段描绘了作者在乱山中的一天,阴暗的天空和日落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阴暗环境的无奈和不满。接着,作者表达了对夜色的渴望,希望在夜色中看到晴光,这是一种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接下来的几段,作者详细描述了他对夜色的期待和他在乱山中的感受。他两年没有看到中秋的皎洁月光,这表明他对光明的渴望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他抱怨周围的云雾让他无法看到月光,这表达了他对周围环境的厌恶和不满。他觉得群魔在黑暗中活跃,这暗示了他对黑暗势力的恐惧和厌恶。最后,他表达了对高处的向往,希望在高处看到月光,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露水的渴望,这表明他对清凉的渴望和对自然的热爱。 整首诗充满了对光明的向往和对黑暗的厌恶,同时也表达了对周围环境的深刻感受。它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和感受。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诗,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和感受,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陵阳乱山中,阴雺日夕发。
晴光尚希见,况复求夜月。
二年逢中秋,曾不识皎洁。
烟云尔何事,常此作蓬勃。
才令薄中明,已遣浓处没。
群邪利幽暗,左右觉窸窣。
清光若蒙蔽,谁为我磨指。
庭下倚高株,露华沾鬓发。
作者介绍 文同简介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关键词解释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