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挽唐伯玉常卿二首》 言立何曾死,骚招更不应。

言立何曾死,骚招更不应。

意思:建议建立何曾死,骚招更不应。

出自作者[宋]刘克庄的《挽唐伯玉常卿二首》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有深度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传达出对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 首联“久欲携莼鲫,呻吟去未能。甫封陶母墓,俄吊董生陵。”诗人表达了自己长久以来想要离开此地,去追寻自己的理想生活的愿望,但是一直未能如愿。刚要为陶母墓封土,又立刻为董生陵(董仲舒的陵墓)而哀伤。这里诗人通过莼鲫、陶母和董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颔联“言立何曾死,骚招更不应。”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仍然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人的敬仰。他们虽然身在困境,但精神不灭,他们的精神不应该被埋没在骚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 颈联“那须论宿草,身尽泪方冰。”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那些已经逝去的人或事的怀念,不需要等到草长出来,只要想到他们,眼泪就会流下来。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逝去的人或事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哀思。 尾联“泪尽方知痛,身存勿自轻。”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只有经历过痛苦和失去,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可贵,只有活着的人,才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不应该轻易放弃。 总的来说,这首诗充满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和生活的热爱和珍视。诗人的情感深沉而真挚,读来令人感动。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久欲携莼鲫,呻吟去未能。
甫封陶母墓,俄吊董生陵。
言立何曾死,骚招更不应。
那须论宿草,身尽泪方冰。
作者介绍 文同简介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

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

作品收录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程章灿《刘克庄年谱》对其行迹有较详细考证,侯体健《刘克庄的文学世界》展现了其文学创作各个方面,探索精微。

关键词解释

  • 何曾

    读音:hé zēng

    繁体字:何曾

    英语:did ever

    意思:
     1.为何,何故。
      ▶《孟子•公孙丑上》:“尔何曾比予于管仲?”赵岐注:“何曾,犹何乃也。”
      ▶宋玉《九

  • 不应

    读音:bù yīng

    繁体字:不應

    意思:(不应,不应)
    I

     1.不应该。
       ▶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作此篇兼怀子由》词:“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古今小说•李公子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