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一冬无雨雪而有雷》 时无腊雪下,夜有瑞雷鸣。

时无腊雪下,夜有瑞雷鸣。

意思:当时没有腊雪下,晚上有瑞雷响。

出自作者[宋]戴复古的《一冬无雨雪而有雷》

全文赏析

这首诗《万物久如渴,三冬一向晴。时无腊雪下,夜有瑞雷鸣。休咎占天意,悲欢见物情。山禽何所感,烂熳作春声》是一首描绘春天的诗。它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万物复苏的景象。 首句“万物久如渴,三冬一向晴。”描绘了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的“渴”字用得巧妙,既表达了冬天的寒冷,也暗示了春天的渴望和期待。而“三冬一向晴”则描绘了冬天过去后,天气一直晴朗的景象,为春天的到来营造了适宜的环境。 “时无腊雪下,夜有瑞雷鸣。”这两句描绘了春天的另一种景象,即没有下雪,但夜晚却听到了雷鸣。这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到来,预示着新的开始。 “休咎占天意,悲欢见物情。”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他试图通过自然现象预测未来的吉凶祸福,同时也通过自然界的种种变化,观察人们的悲欢离合。 最后,“山禽何所感,烂熳作春声。”这句诗以山禽的鸣声为象征,表达了春天的到来带来的欢乐和生机。山禽的鸣声“烂熳作春声”,既是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描绘,也是对诗人内心喜悦的反映。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万物复苏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它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内涵的诗,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万物久如渴,三冬一向晴。
时无腊雪下,夜有瑞雷鸣。
休咎占天意,悲欢见物情。
山禽何所感,烂熳作春声。
作者介绍
戴复古(1167年-1248年后),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

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解释

  • 雷鸣

    读音:léi míng

    繁体字:雷鳴

    英语:thunder

    意思:(雷鸣,雷鸣)
    雷声轰鸣。多形容声音响。
      ▶《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宋·苏轼《初别子由

  • 腊雪

    读音:là xuě

    繁体字:臘雪

    意思:(腊雪,腊雪)
    冬至后立春前下的雪。
      ▶唐·刘禹锡《送陆侍御归淮南使府》诗:“泰山呈腊雪,隋柳布新年。”
      ▶宋·欧阳修《蝶恋花》词:“尝爱西湖春色早,腊雪方销,已

  • 下夜

    读音:xià yè

    繁体字:下夜

    英语:patrol at night

    意思:谓夜间工作。
      ▶杨牧·易中天《十月的阿吾勒》诗:“谁不知他打草打得多,谁不知他下夜下得勤,他放牧的是全队最好的马群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