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孙隐之都官通判秀州》 柳条枯落尽,不折意徘徊。

柳条枯落尽,不折意徘徊。

意思:柳条枯落尽,不折意徘徊。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送孙隐之都官通判秀州》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一种深情的笔调,描绘了作者在春天柳条枯落时,对即将到来的离别和远行的期待。 首句“柳条枯落尽,不折意徘徊”,描绘了柳条枯落,暗示着离别的季节已经到来。而“不折意徘徊”,则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深深忧虑和不舍。他虽然不想立即离开,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犹豫和徘徊,表达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泛汴趋残水,到吴看早梅”,这两句描绘了作者即将踏上旅途,前往远方的情景。他将要乘船泛过汴河,流向远方,去往吴地看早梅。这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暗示着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无耽听鹤唳,有信寄鸿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期待。他不会沉溺于对离别的哀叹,而是寄希望于未来的信件,期待着友人的消息。 最后,“闻说闾亭改,灵光化劫灰”,这两句描绘了闾亭的改变和灵光的消逝,暗示着离别的痛苦和岁月的无情。但即使如此,作者仍然坚信,即使闾亭改变了,但友情和记忆是不会消逝的。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柳条枯落为引子,描绘了作者在春天即将离别时的情感和思考。它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揭示了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柳条枯落尽,不折意徘徊。
泛汴趋残水,到吴看早梅。
无耽听鹤唳,有信寄鸿来。
闻说闾亭改,灵光化劫灰。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关键词解释

  • 柳条

    读音:liǔ tiáo

    繁体字:柳條

    英语:wicker

    意思:(柳条,柳条)

     1.柳树的枝条。
      ▶南朝·梁简文帝《春日想上林》诗:“柳条恒着地,杨花好上衣。”
     

  • 徘徊

    读音:pái huái

    繁体字:徘徊

    短语:犹豫不决 迟疑不决 裹足不前 游移 举棋不定 动摇 踌躇不前 优柔寡断 犹疑 瞻前顾后

    英语:linger

    意思:<

  • 枯落

    读音:kū luò

    繁体字:枯落

    意思:凋落;衰残。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义》:“是故天之道以三时成生,以一时丧死。死之者,谓百物枯落也;丧之者,谓阴气悲哀也。”
      ▶汉徐干《中论•修本》:“《诗》曰:‘

  • 折意

    读音:shé yì

    繁体字:折意

    意思:谓忍性屈情。
      ▶《后汉书•董卓传论》:“夫以刳肝斮趾之性,则群生不足以厌其快,然犹折意缙绅,迟疑陵夺。”
      ▶李贤注:“折,屈也。谓忍性屈情。”
      ▶宋·曾巩《亡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