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徐先辈挽词》 忽种松三尺,终乖桂一枝。

忽种松三尺,终乖桂一枝。

意思:一种松三尺,最终违背桂一枝。

出自作者[宋]赵师秀的《徐先辈挽词》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诗人对自己声名未显的感慨,以及对于自己未能得到应得的认可的不满。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才华的自信,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可能遭遇的挫折的担忧。 首联“岂谓声名早,番成不遇非”,诗人以一种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于声名未显的无奈和困惑。这里的“岂谓”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期望和自信,而“番成”则表达了现实与期望之间的落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颔联“赋曾天子见,诗有世人知”,诗人表达了自己在文学上的才华得到了上层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世人的赞赏。这一联既展示了诗人的才华,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的认可和自豪。 颈联“忽种松三尺,终乖桂一枝”,诗人开始表达了对未来可能遭遇挫折的担忧。这里用到了“种松”和“桂树”的典故,暗示了诗人对于自己未来的不确定和担忧。 尾联“幽芳谁与志,御史念壎箎”,诗人以“幽芳”自喻,表达了自己无人理解的孤独和无奈。而“御史”则是对朝廷官员的尊称,暗示了诗人对于未来可能的认可和提携的期待。 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对未来可能遭遇挫折的担忧,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自己无人理解的孤独和无奈。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自嘲诗,通过自我调侃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岂谓声名早,番成不遇非。
赋曾天子见,诗有世人知。
忽种松三尺,终乖桂一枝。
幽芳谁与志,御史念壎箎。

关键词解释

  • 一枝

    引用解释

    1.一根枝杈。《庄子·逍遥游》:“鷦鷯巢於深林,不过一枝。” 晋 张华 《鹪鹩赋》:“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后用以比喻栖身之地。 唐 杜甫 《宿府》诗:“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宋 曾巩 《次道子中书问归期》:“一枝数粒身安稳,不羡云鹏九万飞。” 清 方文 《庐山·玉帘泉》诗:“小楼暖可居,他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