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夜闻谢太史诵李杜诗》 李供奉,杜拾遗,当时流落俱堪悲。

李供奉,杜拾遗,当时流落俱堪悲。

意思:李供奉,杜拾遗,当时流落都堪悲。

出自作者[明]高启的《夜闻谢太史诵李杜诗》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对历史事件的感怀,是对李白、杜甫两位诗人遭遇的同情,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慨。诗中描绘了蜀道艰难、夜宿惊鸟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茫然,同时也对李供奉、杜拾遗的遭遇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首先,诗中通过对商声、破屋、邻人惊鸟等自然和环境细节的描绘,生动地表现了蜀道之难,为整首诗奠定了悲壮的基调。同时,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表达了自己在听到这些事件时的内心世界,即孤独、茫然和无助。这种情感通过高歌相和、泪洒青灯等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提到的李供奉、杜拾遗是两位唐代著名诗人,他们的遭遇让诗人深感同情。李白曾受到唐玄宗的赏识,但后来却因得罪权贵而被迫离开朝廷,流落江湖;杜甫则因安史之乱而流离失所,生活困苦。这些历史事件让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最后,诗人对李供奉、杜甫的才华和遭遇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像他们这样的才华横溢的人?这个问题既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慨和对人才的关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前歌《蜀道难》,后歌《逼仄行》。
商声激烈出破屋,林鸟夜起邻人惊。
我愁寂寞正欲眠,听此起坐心茫然。
高歌隔舍与相和,双泪迸落青灯前。
李供奉,杜拾遗,当时流落俱堪悲。
严公欲杀力士怒,白首江海长忧饥。
二子高才且如此,君今与我将何为?
作者介绍 高启简介
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唐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关键词解释

  • 拾遗

    读音:shí yí

    繁体字:拾遺

    英语:gleaning

    意思:(拾遗,拾遗)

     1.拾取他人的失物。
      ▶《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

  • 流落

    读音:liú luò

    繁体字:流落

    短语:侨居 作客 寓居 旅居

    英语:driftage

    意思:
     1.漂泊外地,穷困失意。
      ▶唐·钱起《秋夜作》诗:“

  • 供奉

    读音:gòng fèng

    繁体字:供奉

    短语:养老

    英语:oblation

    意思:I
    供给;奉养。
       ▶《汉书•王莽传中》:“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

  • 当时

    读音:dāng shí

    繁体字:噹時

    短语:当年

    英语:then

    意思:(当时,当时)
    I

     1.指过去发生某件事情的时候;昔时。
       ▶《韩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