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三游洞》 夜深明月出山顶,下照洞口才及唇。

夜深明月出山顶,下照洞口才及唇。

意思:深夜明月出山顶,下照洞口才和唇。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三游洞》

全文赏析

这首诗《洞前危径不容足,洞中明旷坐百人》是一首描绘自然洞穴的诗,通过对洞前道路、洞内景象、溪水、夜晚的洞内环境以及洞内野兽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 首联“洞前危径不容足,洞中明旷坐百人”,通过对比洞前险峻的路和洞内宽敞的空间,突出了洞的神秘和吸引力。道路险峻,人迹罕至,而洞内却宽敞明亮,可以容纳百人。这种对比让人对洞内充满了好奇和想象。 颔联“苍崖硉兀起成柱,乱石散列如惊麇”,描绘了洞外的景象。苍劲的崖壁像石柱一样矗立,散乱的石头像惊慌的麋鹿一样排列。这些生动的描绘让人对洞内更增添了几分好奇。 颈联“清溪百丈下无路,水满沙土如鱼鳞”,描绘了洞内的溪水景象。溪水从百丈高的崖壁上倾泻而下,却无路可通。水满沙土,如鱼鳞般铺展。这种景象让人感到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接下来几联描绘了夜晚的洞内环境。“夜深明月出山顶,下照洞口才及唇。”、“沉沉深黑若大屋,野老构火青如磷。”这两句描绘了夜晚的洞内环境,深黑如屋,野老在洞口生火,火光青磷般闪烁。这种描绘让人感到自然的神秘和寂静。 最后,“三人一去无复见,至今冠盖长满门。”,诗人通过描述洞内野兽的消失和人类进入居住的情况,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尊重。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洞穴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诗人通过对道路、崖壁、溪水、野兽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神奇和壮丽。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尊重,提醒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洞前危径不容足,洞中明旷坐百人。
苍崖硉兀起成柱,乱石散列如惊麇。
清溪百丈下无路,水满沙土如鱼鳞。
夜深明月出山顶,下照洞口才及唇。
沉沉深黑若大屋,野老构火青如磷。
平明欲出迷上下,洞气飘乱为横云。
深山大泽亦有是,野鸟鸣噪孤熊蹲。
三人一去无复见,至今冠盖长满门。
作者介绍 苏辙简介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关键词解释

  • 口才

    读音:kǒu cái

    繁体字:口才

    英语:eloquence

    意思:说话的才能。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宰予字子我,鲁人,有口才着名。”
      ▶《新唐书•奸臣传下•卢杞》:“

  • 夜深

    读音:yè shēn

    繁体字:夜深

    英语:late at night; in the dead of night

    意思:犹深夜。
      ▶唐·杜甫《玩月呈汉中王》诗:“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

  • 山顶

    读音:shān dǐng

    繁体字:山頂

    意思:(山顶,山顶)
    山的最高处。
      ▶《尔雅•释山》:“山顶,冢。”
      ▶郭璞注:“山颠。”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其山复涧重岭,敧叠若城

  • 明月

    读音:míng yuè

    繁体字:明月

    英语:bright moon

    意思:
     1.光明的月亮。
      ▶战国·楚·宋玉《神女赋》:“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唐·张若虚《春

  • 出山

    读音:chū shān

    繁体字:出山

    英语:come out of retirement and take up an official post; leave the mountain area

    意思: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