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咏月》 湖上风高动白蘋,暂延清景此逡巡。

湖上风高动白蘋,暂延清景此逡巡。

意思:湖上风高动浮萍,暂时延清景这尴尬。

出自作者[唐]罗隐的《咏月》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诗,它以湖上为背景,描绘了风的动态,白蘋的静态,以及月下的蟾兔,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夜湖图。 首句“湖上风高动白蘋,暂延清景此逡巡。”描绘了湖上的风高气爽,吹动了白蘋,诗人在此美景中流连忘返。一个“暂”字,既体现了湖上的美景是短暂的,又体现了诗人对这种短暂美景的珍视。 “隔年违别成何事,半夜相看似故人。”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离别的无奈。“似故人”不仅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也暗示了现在与故人的隔阂和距离。 “蟾向静中矜爪距,兔隈明处弄精神。”这两句描绘了月下的蟾兔,它们在静谧的夜晚中显露出自己的姿态,仿佛在展示自己的美丽。“弄精神”三字更是赋予了兔蟾以动态,使它们在静谧的夜晚中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嫦娥老大应惆怅”一句,诗人借嫦娥的形象表达了对时间的无奈和惆怅。“倚泣苍苍桂一轮”中的“倚泣”二字更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在的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湖上为背景,通过描绘风、白蘋、月下的蟾兔和嫦娥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在的无奈。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生动,是一首优秀的诗篇。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湖上风高动白蘋,暂延清景此逡巡。
隔年违别成何事,半夜相看似故人。
蟾向静中矜爪距,兔隈明处弄精神。
嫦娥老大应惆怅,倚泣苍苍桂一轮。
作者介绍 罗隐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解释

  • 清景

    读音:qīng jǐng

    繁体字:清景

    意思:
     1.犹清光。
      ▶三国·魏·曹植《公宴》诗:“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三辰蔽于天,则清景暗于地。”
      ▶唐·储

  • 逡巡

    读音:qūn xún

    繁体字:逡巡

    英语:hang back

    意思:
     1.却行,恭顺貌。
      ▶《公羊传•宣公六年》:“赵盾逡巡北面再拜稽首,趋而出。”
      ▶汉·班固《奕旨》:

  • 风高

    读音:fēng gāo

    繁体字:風高

    意思:(风高,风高)

     1.风大。
      ▶唐·杜甫《湖中送敬十使君适广陵》诗:“秋晚岳增翠,风高湖涌波。”
      ▶唐·柳宗元《田家》诗之三:“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