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晚凉放舟》 苍茫水容寂,照见归禽影。

苍茫水容寂,照见归禽影。

意思:苍茫水容寂寞,照见归鸟影。

出自作者[明]张羽的《晚凉放舟》

全文赏析

这首诗《徂暑惊节谢,幽烦倦日永》是一首描绘夏日景象,表达诗人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心境的转变。 首联“徂暑惊节谢,幽烦倦日永”,直接点明诗人的主题——避暑。随着时间的推移,酷暑难耐,诗人感到季节的更迭和时间的流逝。接下来的“幽烦”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夏日炎热的烦躁和厌倦之情。而“倦日永”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疲惫的感觉,因为夏日白昼漫长,让人感到时间仿佛停滞不前。 接下来,“玩舟乘夕凉,沿渚入烟境”描绘了诗人乘舟游玩,享受夏日傍晚凉爽的场景。诗人沿着水边的小洲,进入烟雾缭绕的境地,进一步感受到了夏日的宁静和美好。 “霭霭残阳飞,沉沉绿阴静”这两句诗描绘了夕阳西下,绿荫深深的环境。夕阳的余晖和绿荫的静谧相互映衬,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 “苍茫水容寂,照见归禽影”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夏日的景象。水面平静无波,倒映着归鸟的影子,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开襟招远风,延目认遐岭”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诗人敞开胸怀,迎接远方的风,同时放眼望去,认出远处的山岭。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偶游非素期,炎氛聊暂屏”表达了诗人对这次游玩的偶然性感到欣喜,因为这正好避开了炎热的暑气。这也暗示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夏日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中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心境的转变。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这也是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追求。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徂暑惊节谢,幽烦倦日永。
玩舟乘夕凉,沿渚入烟境。
霭霭残阳飞,沉沉绿阴静。
苍茫水容寂,照见归禽影。
开襟招远风,延目认遐岭。
偶游非素期,炎氛聊暂屏。
守拙寡世用,寻幽得澄景。
清赏犹未惬,孤舟当重整。
作者介绍 张羽简介
张羽(1403年—1476年),明代著名官员,字永和,号南村。他是浙江绍兴人,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喜爱读书,博览群书,精通经史子集。

张羽曾先后担任过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文渊阁大学士和太常礼院卿等职位。此外,他还曾主持编纂了《宣和遗事》等多部史书。在公务员的岗位上,他主张勤政廉政,协调内外关系,获得了当时朝野的普遍认同。

在文学方面,张羽也有着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文作品优美,富有诗情画意,表现了他对于人生、自然和理想的思考。他的代表作包括《送陆副使赴丹阳》、《南村老人五十而作》等。

关键词解释

  • 水容

    引用解释

    水流之态势。 唐 裴次元 《律中应钟》诗:“密叶翻霜彩,轻冰敛水容。” 唐 温庭筠 《江岸即事》诗:“水容侵古岸,峯影度青苹。”

    读音:shuǐ róng

  • 照见

    引用解释

    1.从光照或反光物中映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卢江水》:“山东有石镜照水之所出,有一圆石悬崖,明浄照见人形。” 唐 岑参 《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诗:“月出 潘陵 尖,照见十六峰。” 茅盾 《子夜》十三:“闪电瞥过长空,照见满天的乌云。”

    2.详察;明了。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 先主 临终谓之曰

  • 苍茫

    读音:cāng máng

    繁体字:蒼茫

    短语:恢恢 开阔 空旷 广漠 瀚 浩荡 无垠 茫茫 氤氲 无量 浩瀚 无边 广阔 漫无边际 辽阔 广 浩淼 广大 旷 弥漫 一望无际 荒漠 宽阔 漠漠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