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比干墓》
忽听路人言,此葬比干处。
忽听路人言,此葬比干处。
意思:
忽听路人说,这葬比干处。
出自作者[宋]汪元量的《比干墓》
全文创作背景
汪元量的《比干墓》创作背景与他在卫州附近的一处墓地有关。据说,他在这里意外地听闻这是古代忠臣比干的葬地。比干是商朝的贤臣,因直言进谏而被纣王剖心致死,他的忠诚和悲壮的事迹一直为后人所传颂。汪元量在得知自己身处的比干墓地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下马拊摸石碑,将心中的思绪化作歌章,写下了这首诗,借书写墓头的树木来表达对比干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相关句子
悲声感路人。
-- 出自《咏史诗》作者:[魏晋]阮瑀
路人为流涕。
-- 出自《咏史诗》作者:[魏晋]阮瑀
路人啼更多。
-- 出自《菩萨蛮·秋风湖上萧萧雨》作者:[宋]苏轼
悠悠长路人。
-- 出自《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作者:[唐]王维
争执汹汹路人拥。
-- 出自《捉船行》作者:[清]吴伟业
还听路人说,。
-- 出自《东门野兴》作者:[宋]张弋
莺声忽听新。
-- 出自《居延海树闻莺同作》作者:[唐]陈子昂
忽听受遗书。
-- 出自《导引·金殿晚》作者:[宋]无名氏
忽听晨鸡曙。
-- 出自《卞山楚庙诗》作者:[隋]江总
忽听西北雁。
-- 出自《代苏属国妇诗》作者:[南北朝]萧衍
忽听阳关辞故里。
-- 出自《天仙子·别酒未斟心先醉》作者:[宋]随车娘子
谁言此翁老?
-- 出自《家居》作者:[宋]陆游
祗言此乐与人同
-- 出自《六亭》作者:[宋]史弥宁
人言此辈宜高阁。
-- 出自《凤凰阁》作者:[宋]刘克庄
巫言此乌至,财产日丰宜。
-- 出自《大觜乌》作者:[唐]元稹
君言此何言,明日皆异乡。
-- 出自《秋暮山中怀李端公益》作者:[唐]鲍溶
感激气节异,念言此何时。
-- 出自《骐骥池上与冲卿同赋》作者:[宋]韩维
僧言此芳根,草木独灵异。
-- 出自《游东阳涵碧亭刘梦得所赋诗也明日过中兴寺游》作者:[宋]王铚
干处缁尘湿处泥。
-- 出自《浣溪沙》作者:[宋]程大昌
凡有栏干处,秋来遍往还。
-- 出自《秋屏作》作者:[宋]赵师秀
茅檐点滴,短檠青荧,床上无干处。
-- 出自《夜宿翁村时方刈稻苦雨不绝词纪田家语》作者:[清]陈维崧
凝想倚栏干处,攒眉应为萧郎。
-- 出自《朝中措·别来无事不思量》作者:[宋]赵长卿
诗句原文
卫州三十里,荒墩草无数。
忽听路人言,此葬比干处。
下马拊石碑,三叹不能去。
斐然成歌章,聊书墓头树。
我吊比干心,不吊比干墓。
世间贤与愚,同尽成黄土。
斯人亦人尔,千千万万古。
作者介绍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咸淳(1265年~1274年)进士。南宋度宗时以晓音律、善鼓琴供奉内廷。元军下临安,随南宋恭帝及后妃北上。留大都,侍奉帝后。时文天祥因抗元被俘,囚禁狱中,汪元量不顾个人安危,常去探望,两人以诗唱和,互相激励,结下了深厚情谊。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得元世祖许可,出家为道士,离开大都还江南,暗中结交抗元志士,在浙、赣一带鼓动反元,图谋恢复宋室江山。与民族志士谢翱来往甚密。谢翱曾作《续操琴·哀江南》,歌颂其抗元活动。晚年退居杭州,为道士以终。
汪元量在诗歌的创作上有很深的造诣,其诗大多为记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而作,在后世有“宋亡之诗史”之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道:“其诗多慷慨悲歌,有故宫离黍之感,于宋末之事,皆可据以征信。”有《湖山类稿》五卷、《水云集》一卷传世。
关键词解释
路人
读音:
lù rén
繁体字:
路人
短语:
生人 外人 闲人 局外人 陌路 异己 旁观者 陌生人
英语:
passerby
意思:
I
1.指路上的行人
路人详解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