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性本静,不必林与山。
意思:人们说人性本静,不一定是林和山。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人言性本静,不必林与山》是一首对人性思考的诗篇。它以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邃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人性本质的看法,以及对世俗纷扰的反思。
首联“人言性本静,不必林与山”,诗人以“人言”为引子,提出了一个普遍的观点,即人性本静。这里的“林与山”并非实指具体的山林,而是象征着自然、宁静的环境,用以表达人性本应如此。诗人通过这一句表达了对人性本质的理解,即人性应该是平静、淡泊的,不应被世俗的纷扰所扰。
颔联“世虽有此理,知谁非妄言”,诗人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并指出这个道理在世上并非易事。这里的“世虽有此理”是对前文的进一步说明,“知谁非妄言”则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反思。诗人认为,尽管这个道理在理论上存在,但在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人性本质的理解和对世俗纷扰的反思。
颈联“自我作归计,於今十余年”,诗人表达了自己决定归隐的决心已经持续了十余年。这里的“归计”是指回归自然的决定,“低回”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无奈和不舍。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尾联“低回轩冕中,此语愧虚传”,诗人反思了自己在世俗生活中的虚度,表达了对虚伪传言的愧疚。这里的“低回”是对前文的转折,“轩冕”则象征着世俗的权力和地位。诗人通过这一联表达了对虚伪传言的批判和对真实人性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性本质的思考和对世俗纷扰的反思。它以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邃的思考,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虚伪传言的批判和对真实人性的追求,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