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寄兵部任畹郎中》 常思剑浦越清尘,豆蔻花红十二春。

常思剑浦越清尘,豆蔻花红十二春。

意思:常思剑浦越清尘,“豆蔻”花红十二春。

出自作者[唐]陈陶的《寄兵部任畹郎中》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有深度的诗,它以一种深情而内敛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首联“常思剑浦越清尘,豆蔻花红十二春。”描绘了作者对剑浦(地名)的深深怀念,那里有他人生中的一段美好时光,就像豆蔻花红一样短暂而绚烂。剑浦是一个象征,代表了作者过去的青春岁月和生活经历。 “昆玉已成廊庙器”和“涧松犹是薜萝身”两句,分别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人有朝一日能成为国家栋梁的期待,以及对那些仍然坚守在自己岗位上的人的赞美。这两句也暗含了作者对自己境况的自嘲,他以涧松自喻,表示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仍坚守在岗位上。 “虽同橘柚依南土,终愧魁罡近北辰。”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自己无法为国家尽忠的愧疚。橘柚依南土,表达了作者像橘柚一样,虽然生长在南方,但却时刻思念着北方;而魁罡近北辰,则表达了作者对北方的敬仰和向往。 最后两句,“好向昌时荐遗逸,莫教千古吊灵均。”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昌盛的期盼,他希望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不要让屈原这样的悲剧在历史上重演。 总的来说,这首诗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怀,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现在的自省和对未来的期盼。它以一种深情而内敛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态度。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常思剑浦越清尘,豆蔻花红十二春。
昆玉已成廊庙器,涧松犹是薜萝身。
虽同橘柚依南土,终愧魁罡近北辰。
好向昌时荐遗逸,莫教千古吊灵均。
作者介绍 陈独秀简介
陈陶[唐](约公元八四一年前后在世)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鄱阳剑浦人。(全唐诗作岭南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唐武宗会昌初前后在世。工诗,以平淡见称。屡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不仕,自称三教布衣。(公元八五三年左右)避乱入洪州西山。咸通中,(公元八六六年左右)严撰节度江西,尝往山中,每谈辄竟日。尝遣妓建花往侍,陶笑而不答。莲花赋诗求去,有“处士不生巫峡梦,虚劳云雨下阳台”之句。临别,陶亦赋诗以送。相传他后来白日升天而去。(全唐诗作“大中时,游学长安。南唐升元中,隐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终”。升元中距大中中几九十年。陶遣莲花妓事,在咸通中,赠诗已有“老去风情薄似云”句,那得至升元中还在?可知全唐诗不确)陶著有文录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人”。诗人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宋大中时,隐居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其《陇西行》四首之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把残酷现实与少妇美梦交替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至今仍脍炙人口。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漫游浙江、福建、广东时,曾路过今闽东地区,并留下了《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等诗。

关键词解释

  • 清尘

    读音:qīng chén

    繁体字:清塵

    意思:(清尘,清尘)

     1.拂除尘埃。
      ▶汉·班固《东都赋》:“雨师泛洒,风伯清尘。”
     
     2.车后扬起的尘埃。亦用作对尊贵者的敬称。清,敬词。<

  • 花红

    解释

    花红 huāhóng

    (1) [flowers pinned and have red silk;gift for wedding]∶为庆贺喜事而赠送的插花挂红的衣料礼品

    花红缎匹

    有拏获宋江者,赏钱万万贯,执双花红。—&mda

  • 豆蔻

    读音:dòu kòu

    繁体字:豆蔻

    英语:round cardamom

    意思:又名草果。多年生草本植物。高丈许,秋季结实。种子可入药,产岭南。南方人取其尚未大开的,称为含胎花,以其形如怀孕之身。诗文中常用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