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具上人以诗相别复知之》 钵囊已妥何山夏,千顷堂前又饱参。

钵囊已妥何山夏,千顷堂前又饱参。

意思:钵囊已妥何山夏,千顷堂前又饱参。

出自作者[宋]葛立方的《具上人以诗相别复知之》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诗,它以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禅修的场景,表达了对禅修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首联“钵囊已妥何山夏,千顷堂前又饱参”,诗人描绘了禅修者在何山夏的山中,安稳地安置了钵囊,开始了禅修的生活。千顷堂前,他们再次投入参悟之中。这里,“饱参”一词,表达了禅修者对禅修的深入和执着,他们不断地参悟,不断地体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 颔联“仙裹未须求七七,禅中聊共说三三”,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禅修的理解。在仙界,我们不必过于追求七七成仙,而在禅修中,我们可以一起谈论三三的道理。这里的“七七”和“三三”都是佛教中的数字象征,七代表轮回的七个阶段,三代表三界。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对禅修的理解和尊重,认为真正的修行并不在于追求外在的形式和目标,而在于内心的体验和领悟。 颈联“远师今日宜同社,弥勒它年可共龛”,诗人描绘了禅修者之间的社群关系。他们应该像远师一样,共同修行,共同进步。弥勒是佛教中的未来佛,诗人以此比喻未来的修行境界。这里表达了禅修者之间的互助和共同进步的精神。 尾联“不见生公讲经处,至今花雨落毵毵”,诗人以生公讲经的典故作为结尾。生公是佛教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讲经的方式传播佛法,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诗人以生公讲经处为背景,表达了对禅修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待。花雨落毵毵的景象,既是对禅修环境的描绘,也是对禅修者内心世界的象征,他们如花雨般洒落智慧的光芒。 整首诗充满了对禅修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通过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禅修的理解和尊重。诗人在描绘禅修场景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禅修者之间的互助和共同进步的精神的赞美。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人感受到禅修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钵囊已妥何山夏,千顷堂前又饱参。
仙裹未须求七七,禅中聊共说三三。
远师今日宜同社,弥勒它年可共龛。
不见生公讲经处,至今花雨落毵毵。
作者介绍 文同简介
葛立方(?~1164),南宋诗论家、词人。字常之,自号懒真子。丹阳(今属江苏)人,后定居湖州吴兴(今浙江湖州)。

关键词解释

  • 钵囊

    读音:bō náng

    繁体字:缽囊

    意思:(钵囊,钵囊)
    僧人盛放钵盂的袋子。
      ▶《四分律•杂揵度之二》:“手捉钵难护持,佛言:听作钵囊盛,不繫囊口。钵出,佛言:应绳繫,手捉钵囊难护持。”
      ▶宋·苏轼《

  • 饱参

    读音:bǎo cān

    繁体字:飽參

    英语:full reference

    意思:(饱参,饱参)
    谓充分领略事理。
      ▶宋·晓莹《罗湖野录》卷四:“明州·和庵主,从南岳·辨禅师游,丛林以为饱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