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酬严中丞晚眺黔江见寄》 磨围山下色,明月峡中声。

磨围山下色,明月峡中声。

意思:磨围山下颜色,明月峡中的声音。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酬严中丞晚眺黔江见寄》

全文赏析

这首诗《江水三回曲,愁人两地情》是一首描绘江水、表达离愁别绪的诗。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通过描绘江水流转的场景,传递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首联“江水三回曲,愁人两地情”,诗人以江水流转的回环曲折,象征着离愁的缠绵悱恻,如同两人分隔两地,情感难以相通。这一联巧妙地运用了江水流转的意象,将抽象的离愁具象化,使得情感表达更为生动。 颔联“磨围山下色,明月峡中声”,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江水的景色。磨围山见证了江水的流逝,而明月峡则传来了江水的声响。山、水、月等自然元素在诗中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这一联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离愁的情感。 颈联“晚后连天碧,秋来彻底清”,诗人描绘了傍晚时分,江水碧绿如天,秋意浓郁的场景。这一联通过色彩和季节的变换,进一步渲染了离愁的情感,使得诗歌的意境更为深远。 尾联“临流有新恨,照见白须生”,诗人面对江水,心中涌起新的遗憾和愁绪,而明亮的月光照射在他的白发上,更显老态。这一联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年岁已高,但心中的愁绪却难以消散。 整首诗以江水为媒介,表达了离愁别绪的情感。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得诗歌的意境更为深远。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季节变换,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江水三回曲,愁人两地情。
磨围山下色,明月峡中声。
晚后连天碧,秋来彻底清。
临流有新恨,照见白须生。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明月

    读音:míng yuè

    繁体字:明月

    英语:bright moon

    意思:
     1.光明的月亮。
      ▶战国·楚·宋玉《神女赋》:“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唐·张若虚《春

  • 月峡

    读音:yuè xiá

    繁体字:月峽

    意思:(月峡,月峡)
    亦作“月硖”。
     明月峡的省称。在四川省·巴县境。峡首南岸壁高四十丈,其壁有圆孔,形若满月,故名。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公乃月峡

  • 中声

    读音:zhōng shēng

    繁体字:中聲

    意思:(中声,中声)

     1.中和之声。
      ▶《左传•昭公元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