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挫骨扬灰辞》 对镜照端倪,原来皮相寄存之。

对镜照端倪,原来皮相寄存之。

意思:对着镜子照端倪,原来皮肤相寄存在的。

出自作者[近代]汪精卫的《挫骨扬灰辞》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对于物质世界的理解。 首先,诗中通过对挫骨扬灰、被误一生等词语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痛苦。接着,诗中又通过镜子、春荣秋枯等意象,表达了物质世界的无常和变化。 作者通过“此物原来非不朽,亦随形态转轮司”这一句,表达了对物质世界的深刻理解,即物质并非永恒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表面的,更是内在的,如“骨生血肉肌”、“此物原来非不朽”所表达的那样。 此外,诗中还通过“衣中着道义,所欲随心子仲尼”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道德和精神的追求。作者认为,物质世界虽然变化无常,但人的精神和道德却是永恒的,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理。 最后,诗中“我来之时赤裸裸,今亦不愿挂一丝”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物质世界的淡然和超脱。作者认为,人生在世,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理,而不是被物质世界所束缚。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和物质世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对道德和精神追求的向往。这种思考和感悟,对于人们认识自己和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我今挫其骨,又复扬其灰。
一生被尔误,一恨何如兹!
对镜照端倪,原来皮相寄存之。
眼中生万象,受思判云泥。
足下世间路,骨生血肉肌。
春来荣万物,秋去枯于斯。
此物原来非不朽,亦随形态转轮司。
春秋荣枯异,生死换他衣。
是衣敝矣皆可弃,萌新敝旧实相欺。
衣中着竖子,竖子被尔误成痴!
衣中着道义,所欲随心子仲尼!
堪笑此衣吾假耳,却不知此物本可相剥离!
我来之时赤裸裸,今亦不愿挂一丝。
着衣已久矣!
每不能合于寒暑变相移。
吾二自然矣!
只缘贪恋此囊皮。

作者介绍 汪精卫简介
汪兆铭(1883年-1944年),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出生于广东三水,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文在广州就任大总统,汪精卫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1924年任中央宣传部长。后期思想明显退变,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

关键词解释

  • 镜照

    读音:jìng zhào

    繁体字:鏡照

    意思:(镜照,镜照)

     1.鉴察;明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夫人主之所以镜照者,诸侯之士徒也,今诸侯之士徒,皆私门之党也。”
      ▶汉·扬雄《剧秦

  • 皮相

    读音:pí xiàng

    繁体字:皮相

    英语:skin-deep; superficial

    意思:只从外表上看;不深入。
      ▶《韩诗外传》卷十:“延陵子知其为贤者,请问姓字。牧者曰:‘子乃皮相之士

  • 寄存

    读音:jì cún

    繁体字:寄存

    英语:consignation

    意思:犹寄放。
      ▶《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他昨日忽然交给我一块砚台,说是一个人寄存的;还说他走后定有人来取这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