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舟载鱼蝦,投泻清波际。
意思:满船载鱼虾,投泻清波际。
出自作者[宋]蔡襄的《四月八日西湖观民放生》
全文创作背景
《四月八日西湖观民放生》是宋代文学家蔡襄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四月初八这一天,来到杭州西湖边观看民众放生的场景。诗中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
创作背景:
蔡襄生活在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当时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人们普遍重视修身养性、崇尚自然。在这样的背景下,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放生作为一种佛教仪式,旨在救助生命、积德行善,因此受到了当时人们的推崇。
诗歌赏析:
1. 描绘场景: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了自己来到西湖边观看民众放生的情景。诗中写道:“绿水青山映画船,红妆翠袖舞翩跹。”这里的“画船”指的是装饰精美的游船,而“红妆翠袖”则形象地描绘了女子们穿着艳丽的服饰,翩翩起舞的场景。这些描绘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受到了节日氛围的热烈与喜庆。
2. 表现情感:诗人在描绘美景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慨。诗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里的“寸草心”意指微小的心意,而“三春晖”则是指春天阳光的温暖。诗人用这句诗句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以及对自然界美好事物的赞美。
3.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放生活动为线索,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诗中通过对放生活动的描绘,传达了关爱生命、珍惜自然的深刻主题。同时,诗人还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之,《四月八日西湖观民放生》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描绘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了宋代文人诗歌的佳作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也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和生命价值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