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忘忧堂》 此心元自适,何处欲忘忧。

此心元自适,何处欲忘忧。

意思:这心元自适,什么地方想要忘记忧愁。

出自作者[宋]文同的《忘忧堂》

全文赏析

这首诗《磴道循城近,垣墙占地幽。》是一首描绘生活细节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日常生活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我内心的满足。 首句“磴道循城近,垣墙占地幽。”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磴道环绕在城墙附近,周围的建筑占据了幽静的空间。这种环境为诗人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也为他的情感表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轩窗谁指画,砚席我优游。”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日常生活。轩窗似乎是诗人观察和欣赏周围环境的地方,砚席则是他写作和思考的地方。这里的“优游”一词,表达了诗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状态。 “不许簿书到,恐为图史羞。”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工作的态度。他不希望被繁杂的公务打扰,以免因处理公务而感到羞愧,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工作的尊重。 “此心元自适,何处欲忘忧。”最后两句诗总结了整首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和满足。他的内心始终保持舒适的状态,无论何时何地,他都能找到让自己快乐的方式,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自我内心的珍视。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状态,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我内心的满足。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示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磴道循城近,垣墙占地幽。
轩窗谁指画,砚席我优游。
不许簿书到,恐为图史羞。
此心元自适,何处欲忘忧。
作者介绍 文同简介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关键词解释

  • 自适

    读音:zì shì

    繁体字:自適

    英语:self-ease

    意思:(自适,自适)
    悠然闲适而自得其乐。
      ▶《庄子•骈拇》:“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

  • 何处

    读音:hé chǔ

    繁体字:何處

    英语:where

    意思:(何处,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
      ▶《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唐·王昌龄《梁苑》诗:“万乘

  • 元自

    读音:yuán zì

    繁体字:元自

    意思:犹言原本,本来。
      ▶唐·杜甫《伤春》诗之二:“鬓毛元自白,泪点向来垂。”
      ▶明·李贽《史纲评要•南宋纪•高宗》:“金人元自识人。”

    解释:

  • 忘忧

    读音:wàng yōu

    繁体字:忘憂

    意思:(忘忧,忘忧)

     1.忘却忧愁。
      ▶《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夫酒忘忧,故能消之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