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题清上人山房》 生灭慧灯尽,晴阴定磬知。

生灭慧灯尽,晴阴定磬知。

意思:生灭慧灯尽,晴阴定薯知道。

出自作者[明]林俊的《题清上人山房》

全文赏析

《题清上人山房》是明代诗人林俊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幽雅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清净、超脱的向往之情。 首句“竹径通幽处”,以竹径为引子,勾勒出一幅幽静的山林画面。竹径是通往深山的小路,幽处则是指幽深的地方。这里的“通”字,既表示竹径通向幽处,又暗示着诗人的心灵也随着竹径通向了幽静的境地。 第二句“禅房花木深”,进一步描绘了山房周围的环境。禅房是僧人修行的地方,通常建在山林之中,与自然景色相融。花木深则是指周围花木繁茂,绿意盎然。这里的“深”字,既表示花木茂盛,又暗示着诗人的心灵在这片花木丛中得到了滋养和净化。 第三句“山光悦鸟性”,以山光为背景,表现了鸟儿在这片山林中的愉悦心情。山光是指山间的阳光,悦鸟性则是指鸟儿在这里欢快地歌唱、飞翔。这里的“悦”字,既表示山光使鸟儿感到愉悦,又暗示着诗人的心灵在这片山林中也感受到了愉悦和宁静。 最后一句“潭影空人心”,以潭影为依托,表达了诗人对清净、超脱的向往之情。潭影是指山间水潭中的倒影,空人心则是指心境的宁静、超脱。这里的“空”字,既表示潭影映照出的是空灵的心境,又暗示着诗人的心灵在这片山林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整首诗以竹径、禅房、花木、山光、潭影等自然景物为载体,通过描绘宁静、幽雅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清净、超脱的向往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乱松深古寺,衰谢白云期。
生灭慧灯尽,晴阴定磬知。
檐虚江色远,日薄鸟声迟。
杖锡西来意,曹溪亦几支。
作者介绍 林俊简介
林俊(1452年-1527年),字待用,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兴化府莆田县(今福建省莆田市)人。明朝政治人物,成化戊戌进士,历仕四朝,嘉靖年间官至刑部尚书。

林俊以其耿直的性格和清廉的作风闻名于世。他不畏权贵,善于言谏,勇于维护正义,在历任官职期间多次挽救或助人脱罪,为民除害。他对儒家经典有深入的研究,能够真正理解儒学精髓,因此在治国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此外,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都闻名于世。

明朝林俊是一位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华的政治家、文化名流和社会活动家。他在历任官职期间,始终保持清廉和耿直,不畏强权,勇于言论,维护正义,多次帮助民众脱罪,为民除害。在治国方面,他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提出了很多独到见解,深受当时政府和民众的赞赏和尊重。

同时,林俊还是一位具有卓越才华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的诗词、书法、篆刻等文化作品,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诗词清新脱俗、婉转动人,他的书法流畅自然、神韵独特,他的篆刻技艺高超、雕琢精美,都成为明代文化的瑰宝和传世之作。

因此,可以说,林俊是一位政治家、文化名流和社会活动家中的佼佼者,他的事迹和作品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

关键词解释

  • 生灭

    读音:shēng miè

    繁体字:生滅

    意思:(生灭,生灭)

     1.佛教语。依因缘和合而有,谓之“生”;依因缘离散而无,谓之“灭”。
      ▶南朝·宋·谢灵运《<维摩经>十譬赞•电》:“倏烁惊电过,可见不可逐。

  • 慧灯

    引用解释

    佛教语。犹慧炬。 唐 钱起 《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溪鸟投慧灯,山蝉饱甘露。” 元 萨都剌 《灯草》诗:“慧灯莫与羣迷染,正性何愁尘境遮。” 清 龚自珍 《重辑<六妙门>序》:“不停心,则虽有无上知见,为烦恼风动摇慧灯,若存若灭,不知风相,那知地水火相。”参见“ 慧炬 ”。

    读音:huì dēng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