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句》 漫取忠臣比芳草,不知谗口起椒兰。

漫取忠臣比芳草,不知谗口起椒兰。

意思:漫取忠臣和芳草,不知道谗口起椒兰。

出自作者[宋]晏殊的《句》

全文赏析

好的,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漫取忠臣比芳草,不知谗口起椒兰》以香草美人作为比喻,表达了对忠臣蒙冤、奸佞得志的愤慨,以及对谗言的厌恶。 首句“漫取忠臣比芳草”,诗人以忠臣比作芳草,象征着忠诚和高尚。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比喻,常用来形容那些忠诚正直、为国为民的人。在这里,诗人似乎是在说,我们应该像那些忠臣一样,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屈不挠。 “不知谗口起椒兰”,第二句诗人表达了对谗言的厌恶。这里的“椒兰”指的是奸佞之人,他们像恶臭的椒兰一样,让人难以忍受。诗人用“不知”一词,表达了对那些乱加诽谤、恶意中伤之人的愤慨。 “兰花”是诗中一个重要的象征,它代表着纯洁、高雅和美好。在诗中,“兰花”常常与忠臣、君子等正面形象相联系,用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追求。然而,在奸佞当道、谗言四起的时代,“兰花”也难免受到污染和摧残。 整首诗通过香草美人的比喻,表达了对忠臣蒙冤、奸佞得志的愤慨,以及对谗言的厌恶和无奈。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理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愤慨和无奈的诗篇,它反映了那个时代忠臣被污蔑、奸佞得志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漫取忠臣比芳草,不知谗口起椒兰。
兰花{下缺}
作者介绍 晏殊简介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关键词解释

  • 忠臣

    读音:zhōng chén

    繁体字:忠臣

    英语:official loyal to his sovereign

    意思:忠于君主的官吏。
      ▶《国语•越语下》:“﹝吴王﹞信谗喜优,憎辅远弼,圣人不

  • 芳草

    读音:fāng cǎo

    繁体字:芳草

    英语:fragrant grass

    意思:
     1.香草。
      ▶汉·班固《西都赋》:“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蜀。”
      ▶后蜀·

  • 不知

    读音:拼音:bù zhī 五笔:gitd

    不知的解释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词语分解

    • 不的解释 不 ù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
  • 椒兰

    读音:jiāo lán

    繁体字:椒蘭

    意思:(椒兰,椒兰)

     1.椒与兰。皆芳香之物,故以并称。
      ▶《荀子•礼论》:“刍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
      ▶唐·杜牧《阿房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