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雪窦达观禅师见寄依韵答》 禅衣百衲重,香刹四明深。

禅衣百衲重,香刹四明深。

意思:禅衣百衲重,香寺四明深。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雪窦达观禅师见寄依韵答》

全文赏析

这首诗《岩窦常留雪,山雪不有心》是一首描绘山中禅院生活的诗,通过对禅院环境、生活细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禅的领悟。 首联“岩窦常留雪,山雪不有心”,描述了禅院所在的山洞常年积雪,而山雪似乎无心于此,任由禅院在雪中独立。这一联以自然景象烘托禅院的清净和禅者的超脱世俗的心境。 颔联“禅衣百衲重,香刹四明深”,描述禅者的穿着和寺庙的香火鼎盛。用“百衲衣”形容禅者的简朴生活,用“香刹”形容寺庙的庄严。 颈联“驯鹿来衔果,栽松去作林”,描绘了山中生活的细节。驯鹿来衔果,描绘了鹿与禅者的和谐相处;栽松去作林,则表达了禅者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尾联“自缘冠绂累,未解远公寻”,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山中生活的向往。诗人因为官场束缚而无法像远公一样寻访禅院,体现了诗人对自由、清净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山中禅院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禅的领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的渴望。诗中细节描绘和自然景物的烘托,使得诗中的意境更加深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岩窦常留雪,山雪不有心。
禅衣百衲重,香刹四明深。
驯鹿来衔果,栽松去作林。
自缘冠绂累,未解远公寻。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关键词解释

  • 四明

    读音:sì míng

    繁体字:四明

    意思:山名。在浙江省·宁波市西南。自天台山发脉,绵亘于奉化、慈溪、余姚、上虞、嵊县等县境。道书以为第九洞天,又名丹山赤水洞天。凡二百八十二峰。相传群峰之中,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辰之光,故称

  • 禅衣

    读音:chán yī

    繁体字:禪衣

    意思:(禅衣,禅衣)
    僧衣。
      ▶唐·元稹《智度师》诗:“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禅衣。”
      ▶宋·梅尧臣《客郑遇昙颖自洛中东归》诗:“禅衣本坏色,不化洛阳尘。”

  • 百衲

    读音:bǎi nà

    繁体字:百衲

    意思:
     1.亦作“百纳”。指僧衣。衲谓补缀,百言其多。
      ▶唐·李端《秋日忆暕上人》诗:“雨前缝百衲,叶下闭重关。”
      ▶唐·白居易《戏赠萧处士清禅师》诗:“三盃嵬峨忘机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