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长安杂诗(十首)》 琬琰刻文字,后先十三经。

琬琰刻文字,后先十三经。

意思:琬琰刻文字,先后十三经。

出自作者[明]王祎的《长安杂诗(十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对古代经典文学的赞扬和敬仰之作。诗中表达了对古代经典书籍的敬仰之情,以及对经典文化传承的赞美。 首先,诗中提到了古代经典书籍对于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如“群经载圣道,昭揭如日星”,表达了经典书籍承载着古代圣人的智慧和思想,如同太阳和星星一样照亮人类文明的道路。 接着,诗中又提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对于经典书籍的破坏和毁灭,使得许多文化传承受到了影响。然而,汉朝的学者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对古代经典进行了拾遗补缺,虽然仍有遗漏,但他们的努力已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唐代时期,君臣更加重视文学,对经典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更多的贡献。诗中提到唐代的琬琰刻文字,后先十三经,即唐代对经典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得经典的文字得以刻在琬琰上,流传至今。 诗中还提到了东都以后的经典传承情况,虽然金石也有消亡的一天,但经典文化的价值是不朽的。最后,诗中表达了对圣人道的敬仰之情,认为经典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人类精神的寄托。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对古代经典文学的赞歌,表达了对经典文化的敬仰之情,以及对文化传承的赞美。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经典文学的巨大价值和永恒魅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群经载圣道,昭揭如日星。
秦火一何烈,烧燔灭其形。
汉儒事掇拾,区区补残零。
虽然有遗阙,其功亦已宏。
唐世尚文学,君臣益留情。
琬琰刻文字,后先十三经。
谓兹金石坚,不与竹帛并。
自从东都后,此刻最为精。
罗列黉舍内,奎璧映晶莹。
我言金与石,有时亦销崩。
有形必有弊,斯理讵难征。
安知圣人道,所托非所凭。
天地共终始,猗欤罔能名。
¤

关键词解释

  • 十三经

    解释

    十三经 Shísānjīng

    [the thirteen classic works] 指《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部儒家的经典

  • 文字

    读音:wén zì

    繁体字:文字

    短语:仿 言 亲笔 契

    英语:character

    意思:
     1.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古代多指单字。
      ▶汉·谨慎《<说文

  • 琬琰

    读音:wǎn yǎn

    繁体字:琬琰

    意思:
     1.琬圭、琰圭。
      ▶《书•顾命》:“弘璧、琬琰在西序。”
      ▶孔传:“大璧琬琰之圭为二重。”
      ▶蔡沈集传:“琬琰,圭名。”
     
     

  • 刻文

    读音:kè wén

    繁体字:刻文

    意思:
     1.刻印文章。
      ▶明·沈德符《野获编•科场•会试刻文》:“会试录刻文,先朝多不拘式,如成化二年丙戌,五经各刻文三篇,二场乃刻诏。”
     
     2.刻于碑碣、石

  • 三经

    读音:sān jīng

    繁体字:三經

    意思:(三经,三经)

     1.谓天时、地利、人和。
      ▶《管子•版法》:“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远近高下,各得其嗣。三经既饬,君乃有国。”
      ▶郭沫若集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