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湘南杂咏(三首)》 遣使频年赴帝京,名为计事岂真情。

遣使频年赴帝京,名为计事岂真情。

意思:派使者多次年赴京城,名为计事怎么真情。

出自作者[明]刘三吾的《湘南杂咏(三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遣使频年赴帝京,名为计事岂真情》是一首对政治现实和人性险恶的深刻揭示和感叹,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担忧。 首先,诗人通过遣使频年赴帝京,表面上看是计事,但实际上却暗示了其中的虚伪和险恶。这里的“计事”并非真正的计谋,而是政治权谋的象征,反映了官场上的虚伪和欺诈。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揭示了政治现实中的黑暗面。 其次,诗人在诗中提到了鄂垣仅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这是对国家领土状况的描述,暗示了国家的虚弱和无助。同时,朝野犹夸纸上兵,则是对军事策略的讽刺,表明了军事力量的无用和纸上谈兵的虚伪。这种对军事的讽刺和批判,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虑。 接着,诗人在诗中提到了诸镇一如唐末岁,孤忠谁是李长城?这句话是对人性险恶的揭示和对忠诚的质疑。在唐末时期,各个藩镇之间互相争斗,忠诚和信任已经荡然无存。诗人以此为喻,暗示了当前政治环境中的险恶和人性的堕落。同时,诗人也提出了谁是真正的忠诚者的问题,表达了对忠诚的质疑和对人性的反思。 最后,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山河依旧天如水,愁听寒鸦日暮声的景象。这是一种悲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虑。山河依旧,但国家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使得诗人感到深深的忧愁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政治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揭示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虑。诗人的情感深沉而真挚,使得这首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示性。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遣使频年赴帝京,名为计事岂真情。
鄂垣仅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
诸镇一如唐末岁,孤忠谁是李长城?
山河依旧天如水,愁听寒鸦日暮声。
¤

关键词解释

  • 帝京

    读音:dì jīng

    繁体字:帝京

    意思:帝都;京都。
      ▶《汉武故事》:“上幸河东,欣言中流,与群臣饮宴,顾视帝京,乃自作《秋风辞》。”
      ▶唐·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 遣使

    读音:qiǎn shǐ

    繁体字:遣使

    意思:谓派遣使者。
      ▶《韩非子•八经》:“兵士约其军吏,遣使约其行介。”
      ▶《后汉书•班固传下》:“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
      ▶明·叶盛《水东日记•会奏遣

  • 频年

    读音:pín nián

    繁体字:頻年

    英语:in consecutive years

    意思:(频年,频年)
    连年,多年。
      ▶《后汉书•李固传》:“明将军体履忠孝,忧存社稷,而频年之间,

  • 真情

    读音:zhēn qíng

    繁体字:真情

    短语:诚心诚意 诚意 红心 丹心 童心 心腹 忠心 至诚

    英语:real situation

    意思:
     1.本心;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