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春兴(四首)》 单于台下无耕耒,苏武城头有戍楼。

单于台下无耕耒,苏武城头有戍楼。

意思:单于台下没有农具,苏武城头有戍楼。

出自作者[明]李濂的《春兴(四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雁门春曙战尘收》是一首描绘边疆战事和壮游情怀的诗。它以雁门春曙为背景,描绘了战争的尘埃已经消散,而曾经的骢马壮游也成为了回忆。诗中通过对滹沱河冰融、沙漠草青、塞鸿留单于台、戍楼等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边疆的宁静与和平。然而,诗中也暗示了战争的阴影仍然存在,单于台下无人耕作,苏武城头仍有戍楼。最后,诗人表达了归隐江湖的愿望,并反思庙堂的策略是否考虑到了云州。 首联“雁门春曙战尘收,骢马当年说壮游。”描绘了边疆春天的景象,战尘已经消散,象征着战争的结束或暂时的平静。而“骢马当年说壮游”则暗示了诗人曾经在边疆骑马游历,见证了边疆的风云变幻。 颔联“冰解滹沱胡骑去,草青沙漠塞鸿留。”进一步描绘了边疆的景象,冰融后的滹沱河象征着边疆的恢复和发展,而草青、沙漠、塞鸿则描绘了边疆的宁静和和平。 颈联“单于台下无耕耒,苏武城头有戍楼。”这两句诗巧妙地运用了历史典故,单于台和苏武城分别代表了边疆的过去和现在。这里暗示了尽管边疆已经恢复了和平,但战争的阴影仍然存在,象征着边疆的战争与和平交替出现。 尾联“归卧沧洲聊极目,庙堂筹策为云州。”诗人表达了自己归隐江湖的愿望,同时也反思庙堂的策略是否考虑到了边疆的实际需要。这里既有诗人的个人情感,也有对庙堂决策的反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战事和壮游情怀,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感。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现实的关注和对庙堂决策的反思,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雁门春曙战尘收,骢马当年说壮游。
冰解滹沱胡骑去,草青沙漠塞鸿留。
单于台下无耕耒,苏武城头有戍楼。
归卧沧洲聊极目,庙堂筹策为云州。
¤

关键词解释

  • 苏武

    读音:sū wǔ

    词语解释

    ⒈  西汉使臣。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公元前100年任中郎将,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贵族对他多方威胁诱降,均遭拒绝。后被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地区牧羊。他坚持十九年不肯屈服。前81年,匈奴与汉和好,遂被释放,终于返回长安。

  • 单于

    读音:chán yú

    繁体字:單於

    英语:chief of the Xiongnu in Acient China

    意思:(单于,单于)

     1.汉时匈奴君长的称号。
      ▶《史记

  • 城头

    读音:chéng tóu

    繁体字:城頭

    意思:(城头,城头)
    城墻上。
      ▶唐·王昌龄《出塞》诗之二:“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元·萨都剌《高邮城晓望》诗:“城上高楼城下湖,城头画角晓呜呜。

  • 台下

    读音:tái xià

    繁体字:檯下

    解释:1.台榭的下面。 2.古时对人的尊称。 3.谓政治舞台之下﹐即不执政地位。

    造句:

  • 戍楼

    读音:shù lóu

    繁体字:戍樓

    英语:garrison watchtower

    意思:(戍楼,戍楼)
    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南朝·梁元帝《登堤望水》诗:“旅泊依村树,江槎拥戍楼。”<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