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木兰花令》 枕上依稀闻笑语。

枕上依稀闻笑语。

意思:枕上依稀听到笑语。

出自作者[宋]周邦彦的《木兰花令》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诗,它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作者的情感和感受。 首先,诗的开头“歌时宛转饶风措。莺语清圆啼玉树。”描绘了优美的场景和声音,使人联想到一个欢快、愉悦的场景。接着,“断肠归去月三更,薄酒醒来愁万绪。”描绘了作者在月下归家时的情感变化,由欢快转为愁绪,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孤灯翳翳昏如雾。枕上依稀闻笑语。”这两句描绘了作者在孤灯下回想过去的欢笑,表现出作者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恶嫌春梦不分明,忘了与伊相见处。”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作者似乎在梦中寻找着什么,但又无法清晰地回忆起与对方相见的地方,这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困惑和不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描绘了一个人在情感上的挣扎和迷茫,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这首诗的优点在于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流畅,表达清晰明了,也使得这首诗更加易于理解和欣赏。同时,这首诗的韵律和节奏也十分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使人感到愉悦和放松。总的来说,这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值得一读再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歌时宛转饶风措。
莺语清圆啼玉树。
断肠归去月三更,薄酒醒来愁万绪。
孤灯翳翳昏如雾。
枕上依稀闻笑语。
恶嫌春梦不分明,忘了与伊相见处。
作者介绍 朱淑真简介
周邦彦(1057—1121),北宋著名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

神宗赵顼元丰初,在汴京作太学生,写了一篇《汴都赋》,描述当时汴京盛况,歌颂了新法,受到赵顼的赏识,被提拔为太学正。以后十馀年间,在外飘流,作过庐州(今安徽合肥市)教授、溧水(在今江苏省)县令等。哲宗赵煦绍圣三年(1096)以后,又回到汴京,作过国子监主簿、校书郎等官。徽宗赵佶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负责谱制词曲,供奉朝廷。又外调顺昌府、处州等地。后死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南)。

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关键词解释

  • 枕上

    读音:zhěn shàng

    繁体字:枕上

    意思:
     1.床上。
      ▶唐·岑参《春梦》诗:“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宋·陆游《秋声》诗:“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
      ▶杨朔

  • 笑语

    解释

    笑语 xiàoyǔ

    [cheerful talk] 指谈笑;玩笑的话

    引用解释

    1.谈笑,说笑。 唐 贾岛 《喜雍陶至》诗:“今朝笑语同,几日百忧中。”《初刻拍案惊奇》卷五:“众女眷或在前,

  • 依稀

    读音:yī xī

    繁体字:依稀

    短语:迷蒙 盲目 若明若暗 迷茫 隐约可见 模糊不清 糊涂 恍惚 飘渺 影影绰绰 黑糊糊 恍 模糊

    英语:dimly

    意思: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