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西江月·我见时人说性》 说得便须行得,方名言行无亏。

说得便须行得,方名言行无亏。

意思:说得就要走了,当说出行无损害。

出自作者[宋]张伯端的《西江月·我见时人说性》

全文赏析

这首诗《我见时人说性,只夸口急酬机。及逢境界转痴迷。又与愚人何异。说得便须行得,方名言行无亏。能将慧剑斩魔魑。此号如来正智》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它通过描绘对人性理解的看法,表达了作者对言行一致、明理实践的追求。 首两句“我见时人说性,只夸口急酬机。”,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种现象,即人们谈论人性时,只是夸夸其谈,不切实际。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人性理解的浅薄和浮夸。 “及逢境界转痴迷。又与愚人何异。”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只说不做的人的批评,他们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无法应对,陷入困惑和迷惘,这与愚人无异。 “说得便须行得,方名言行无亏。”这是作者对言行一致的提倡,他认为只有说到做到,言行一致,才能称得上无愧于心。 “能将慧剑斩魔魑。此号如来正智。”这句诗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智慧和勇气的赞美,他希望人们能够像挥舞慧剑一样斩断困扰和迷惑,拥有如来正智,即真正的智慧和明理。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言行一致、明理实践的追求,以及对智慧和勇气的赞美,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我见时人说性,只夸口急酬机。
及逢境界转痴迷。
又与愚人何异。
说得便须行得,方名言行无亏。
能将慧剑斩魔魑。
此号如来正智。
作者介绍
张伯端(公元983年—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临海(今属浙江)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中外,涉猎诸种方术。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于成都遇仙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授道,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

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仙逝,飞升前留有《尸解颂》一首:“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通融”。

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北五祖”为: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辅极帝君王重阳)。

关键词解释

  • 名言

    读音:míng yán

    繁体字:名言

    英语:saying

    意思:
     1.称说;描述。
      ▶《书•大禹谟》:“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孔传:“名言此事,必在此义

  • 说得

    读音:shuō de

    繁体字:說得

    意思:(说得,说得)

     1.说;可以说。
      ▶《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蒋兴哥道:‘小婿不好说得,但问令爱便知。’”鲁迅《南腔北调集•“连环图画”辩护》:“至于这

  • 方名

    读音:fāng míng

    繁体字:方名

    意思:四方之名。指辨识方向。
      ▶《礼记•内则》:“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郑玄注:“方名,东西。”
      ▶《隋书•经籍志一》:“古者童子示而不诳,六年教之数与方

  • 言行

    读音:yán xíng

    繁体字:言行

    短语:邪行 罪行 秽行 兽行

    英语:words and deeds

    意思:言语和行为。
      ▶《易•繫辞上》:“言行,君子之枢

  • 无亏

    读音:wú kuī

    繁体字:無虧

    意思:(无亏,无亏)

     1.没有欠缺;没有损害。
      ▶《楚辞•九歌•大司命》:“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
      ▶朱熹集注:“无亏,保守志行无损缺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