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邓州城楼》 傍城积水晚更明,照见纶巾倚楼客。

傍城积水晚更明,照见纶巾倚楼客。

意思:城旁积水晚更明,照见纶巾倚楼客。

出自作者[宋]陈与义的《邓州城楼》

全文赏析

这首诗《邓州城楼高百尺,楚岫秦云不相隔》是一首描绘邓州城楼美景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将城楼的美景生动地展现出来。 首句“邓州城楼高百尺,楚岫秦云不相隔”,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形容城楼的高度,将城楼与楚岫、秦云相提并论,表现出城楼的高耸入云,仿佛与天上的云雾不相隔绝。这样的描绘既突出了城楼的高耸,又为后面的描绘提供了背景,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傍城积水晚更明,照见纶巾倚楼客”,诗人通过对傍晚时分城楼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出城楼的静谧之美。傍城的积水在夜晚更加明亮,照见了一位头戴纶巾的客人倚靠在城楼上,这样的场景给人以宁静、悠然之感。 “李白上天不可呼,阴晴变化还须臾”,这两句诗运用了李白的典故,既表达了对李白的敬仰之情,又寓含了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在城楼上,诗人感受到自然界的阴晴变化,更加深了对人生的感悟。 “独扶栏干咏奇句,满楼风月不枝梧”,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独自倚靠栏杆吟咏诗句,楼上的风月无边却不能支持他。这种孤独、寂静的氛围与前文的静谧之美相呼应,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感悟。 整首诗通过对邓州城楼美景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人通过对城楼的高度、周围环境、阴晴变化以及风月的描绘,将城楼的静谧、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在其中表达了对李白的敬仰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使整首诗具有了更深的内涵和哲理。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邓州城楼高百尺,楚岫秦云不相隔。
傍城积水晚更明,照见纶巾倚楼客。
李白上天不可呼,阴晴变化还须臾。
独扶栏干咏奇句,满楼风月不枝梧。
作者介绍 邵雍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关键词解释

  • 纶巾

    读音:guān jīn

    繁体字:綸巾

    英语:synthetic fiber towel

    意思:(纶巾,纶巾)
    冠名。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一说配有青色丝带的头巾。相传三国·蜀·诸葛亮在军中服用,

  • 照见

    引用解释

    1.从光照或反光物中映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卢江水》:“山东有石镜照水之所出,有一圆石悬崖,明浄照见人形。” 唐 岑参 《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诗:“月出 潘陵 尖,照见十六峰。” 茅盾 《子夜》十三:“闪电瞥过长空,照见满天的乌云。”

    2.详察;明了。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 先主 临终谓之曰

  • 积水

    读音:jī shuǐ

    繁体字:積水

    英语:seeper

    意思:(积水,积水)

     1.聚水。
      ▶《荀子•儒效》:“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

  • 明照

    读音:míng zhào

    繁体字:明照

    意思:明察;详察。
      ▶《礼记•经解》:“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少。”
      ▶《韩非子•奸劫弒臣》:“故身在深宫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内,而天下弗能蔽弗能欺者,何也?”宋·王安石《上蒋侍郎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