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桃花寺行宫即目》 花源不著通溪水,那虑渔郎忽问津。

花源不著通溪水,那虑渔郎忽问津。

意思:花源不穿通溪水,那怕捕鱼郎忽问津。

出自作者[清]乾隆的《桃花寺行宫即目》

全文赏析

这首诗《地近青莲迥绝尘,朅来兴会又从新》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的诗。它以青莲山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首联“地近青莲迥绝尘,朅来兴会又从新”,诗人用“地近青莲”暗示了青莲山的亲近之便,表达了对青莲山的向往之情。“迥绝尘”形象地描绘了青莲山的清幽高远,使人远离尘世纷扰。“朅来兴会又从新”则表达了诗人重游青莲山的欣喜之情,因为能再次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 颔联“窗含远景正无尽,笔点诸峰自有神”,诗人用“窗含远景”描绘了青莲山的远景之美,让人仿佛可以一眼看到无尽之处。而“笔点诸峰”则表达了诗人用笔描绘青莲山周围峰峦的神韵,展现出诗人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 颈联“绿野润霑三月雨,绣岩芳斗一天春”,诗人描绘了青莲山春天的美景。绿野润霑,表达了田野的生机勃勃;绣岩芳斗一天春,则描绘了山岩上的花朵争奇斗艳的景象。这两句诗将自然之美与生命之力融为一体,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尾联“花源不著通溪水,那虑渔郎忽问津”,诗人以“花源”为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他不希望外界的干扰打破这片净土,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珍视和敬畏。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即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美好,不刻意追求外在的名利。 整首诗以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它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佳作,值得一读再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地近青莲迥绝尘,朅来兴会又从新。
窗含远景正无尽,笔点诸峰自有神。
绿野润霑三月雨,绣岩芳斗一天春。
花源不著通溪水,那虑渔郎忽问津。
作者介绍 乾隆简介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国库日渐充实。弘历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拓广了领土,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占领了新疆,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弘历在位期间,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乾隆帝在位后期奢靡,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并且闭关锁国政策也达到了最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1799年)2月7日卒于紫禁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关键词解释

  • 问津

    读音:wèn jīn

    繁体字:問津

    短语:问明

    英语:make inquires

    意思:(问津,问津)

     1.询问渡口。
      ▶《论语•微子》:“长沮、

  • 溪水

    读音:xī shuǐ

    繁体字:溪水

    意思:指从山里流出来的水流。
      ▶《三国志•吴志•朱桓传》:“城外有溪水,去城一里所,广三十余丈,深者八九尺,浅者半之,诸军勒兵渡去,桓自断后。”
      ▶唐·王建《赠华州郑大夫》诗

  • 花源

    读音:huā yuán

    繁体字:花源

    意思:“桃花源”的省称。
      ▶唐·李白《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迴谿碧流寂无喧,又如秦人月下窥花源。”
      ▶宋·梅尧臣《新安钱学士以近诗一轴见贶用叙单悃》诗:“何须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