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求无所得,犹以好名讥。
意思:寻求不到,还是因为喜欢名批评。
出自作者[宋]王安石的《寓言六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瞢瞢俗所共,察察与世违》以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首句“瞢瞢俗所共,察察与世违”描绘出一种与社会常规相悖的景象,象征着诗人独特的个性与价值观。瞢瞢,是一种混沌、模糊的状态,暗指诗人对世俗的淡漠态度;察察,则是对世事洞察入微、明察秋毫的意思,象征着诗人对世事的深刻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疏离和对人性的独特理解。
接下来的两句“违世有百善,一疵恶皆归”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观点。这里,“百善”象征着人性中的美好和善良,而“一疵恶”则代表了人性中的瑕疵和恶行。诗人认为,在世事中,人们往往只关注一个人的瑕疵和恶行,而忽视了他的百善。这种以偏概全的看法,正是诗人所批判的。
“就求无所得,犹以好名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态度。他追求无所得,不以名利为意,甚至被他人讥讽。这种超脱的态度,正是诗人对世俗名利的超越。
最后两句“彼哉负且乘,能使正日微”是对那些追逐名利之人的讽刺。他们就像那些负重前行的人,虽然辛苦,却始终坚守自己的道路。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这些人坚持信念、不畏艰难的赞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独特的语言风格,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名利的淡泊态度。诗人通过对人性中美好和瑕疵的辩证分析,以及对那些负重前行的坚守者的赞美,展现了其独特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