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 翛翛阿兰若,土木老山胁。

翛翛阿兰若,土木老山胁。

意思:自由自在自由自在阿兰若,土木老山胁。

出自作者[宋]王安石的《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定林山中的土山进行游览,感受到自然之美,同时也对蔡侯的热情相邀感到欣喜。诗中描绘了登山的艰辛,但同时也表达了对山中的清幽之处的喜爱。 首联“定林瞰土山,近乃在眉睫。谁谓秦淮广,正可藏一艓。”描绘了作者游览土山的情景,仿佛近在咫尺,伸手可及。而秦淮河的宽广,正好可以藏一艘小船。这既是对土山的赞美,也暗示了作者对定林山中的清幽之处的喜爱。 颔联“朝予欲独往,扶惫强登涉。”表达了作者独自前往定林山的决心,即使身体疲惫也要坚持攀登。这体现了作者的坚韧和毅力。 接下来的诗句中,作者描述了蔡侯对他的热情相邀,以及他们一同前往定林山的情景。他们收拾行囊,准备野餐和药品。在定林山中,他们游览了寺庙和山峦,听到了钟声和乐器的演奏声。在登上山顶后,他们感到空旷和自由,没有人敢擅自敲击钟鼓。 最后,作者回忆起历史上的名人如谢公和桓温等曾在定林山中留下足迹和故事,表达了对定林山的敬仰之情。同时,他也反思了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国家面临的困境,如国家处于危难之中,需要有人来调和矛盾。然而,他感到自己像在梦中一样,像一只蝴蝶一样自由自在。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定林山的喜爱和对人生的反思,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的坚韧和毅力。通过描绘自然之美和历史遗迹,这首诗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定林瞰土山,近乃在眉睫。
谁谓秦淮广,正可藏一艓。
朝予欲独往,扶惫强登涉。
蔡侯闻之喜,喜色见两颊。
呼鞍追我马,亦以两黥挟。
敛书付衣囊,裹饭随药笈。
翛翛阿兰若,土木老山胁。
鼓锺卧空旷,簨簴雕捷业。
升堂廓无主,考击谁敢辄。
坡陀谢公家,藏椁久穿劫。
百金买酒地,野老今行饁。
缅怀起东山,胜践比稠叠。
於时国累卵,楚夏血常喋。
外实备艰梗,中仍费调燮。
公能觉如梦,自喻一蝴蝶。
桓温适自弊,苻坚方天厌。

作者介绍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他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关键词解释

  • 老山

    读音:lǎo shān

    繁体字:老山

    意思:深山。陕北民歌《刘志丹》:“十月里,天气寒,杨猴小队伍下了山,断的个老百姓钻老山,咱们的红军到来了,人人都喜欢。”
      ▶骆宾基《山区收购站》:“看看我们老山林子的‘电气化’到什么程

  • 阿兰

    读音:ā lán

    繁体字:阿蘭

    意思:(阿兰,阿兰)
    见“阿兰若”。

    解释:1.见\"阿兰若\"。

    造句:莎拉:永远不要叫我疯子,阿兰!阿兰?

  • 土木

    读音:tǔ mù

    繁体字:土木

    英语:building

    意思:
     1.土木工程,建筑工程。
      ▶《国语•晋语九》:“志有之曰:‘高山峻原,不生草木;松柏之地,其土不肥。’今土木胜,臣惧其

  • 翛翛

    读音:xiāo xiāo

    繁体字:翛翛

    意思:
     1.羽毛残破貌。
      ▶《诗•豳风•鸱鸮》:“予羽谯谯,予尾翛翛。”
      ▶毛传:“翛翛,敝也。”
     
     2.泛指破敝。
      ▶明·高启

  • 山胁

    读音:shān xié

    繁体字:山脅

    意思:(山胁,山胁)

     1.汉·马第伯《封禅仪记》:“其道旁山胁,大者广八九尺,狭者五六尺。”
      ▶汉·赵晔《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伍子胥从海上穿山胁而持种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