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愁》 夜长偏觉漏声迟,往往随歌惨翠眉。

夜长偏觉漏声迟,往往随歌惨翠眉。

意思:夜长偏发觉漏声慢,往往随歌、翠眉。

出自作者[唐]徐夤的《愁》

全文赏析

这首诗《夜长偏觉漏声迟,往往随歌惨翠眉》是一首描绘夜晚寂静、思念家乡的诗。它通过描述夜晚的景象和人物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情感。 首先,诗人描述了夜晚的漫长和寂静,使得漏声听起来迟缓。这暗示了诗人在漫长的夜晚中感到孤独和无聊。接着,诗人描述了听到歌声时,女子常常愁眉苦脸,这进一步表达了她的悲伤情感。 黄叶飘落和捣衣声的出现,暗示了夜晚的寒冷和寂静,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独感。子规鸟的啼叫常常在诗歌中被用来象征离别和悲伤,这里诗人用它来形容梦醒时的惊恐和悲伤。 明妃和蔡琰的典故,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明妃的故事常常用来象征远嫁他乡的女子,而蔡琰则是代表了在外漂泊的游子。他们的故事在这里被用来形容诗人的处境,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最后,四皓入山的典故被用来形容诗人的处境,表达了诗人的无助和无奈。无家可归的诗人感到最受欺凌,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孤独和无助。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寂静、人物的悲伤情感,以及运用各种典故,表达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情感,读来令人感到深深的同情和共鸣。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夜长偏觉漏声迟,往往随歌惨翠眉。
黄叶落催砧杵日,子规啼破梦魂时。
明妃去泣千行泪,蔡琰归梳两鬓丝。
四皓入山招不得,无家归客最堪欺。

关键词解释

  • 往往

    读音:wǎng wǎng

    繁体字:往往

    短语:反复 数 勤 高频 三番五次 迭 亟 屡次三番 频 累 屡屡 屡次 屡 多次 再三 累累

    英语:often

  • 漏声

    引用解释

    铜壶滴漏之声。 唐 杜甫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宋 苏轼 《寒食夜》诗:“漏声透入碧窗纱,人静鞦韆影半斜。” 清 谭嗣同 《和仙槎除夕感怀》之四:“有约闻鷄同起舞,灯前转恨漏声迟。”

    读音:lòu shēng

  • 翠眉

    读音:cuì méi

    繁体字:翠眉

    意思:
     1.古代女子用青黛画眉,故称。
      ▶晋·崔豹《古今注•杂注》:“魏宫人好画长眉,今多作翠眉警鹤髻。”
      ▶南朝·梁·江淹《丽色赋》:“夫绝世而独立者,信东方之佳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