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崔驸马山池重送宇文明府(得苗字)》 不逢秦女在,何处听吹箫。

不逢秦女在,何处听吹箫。

意思:不逢秦国的女子在,什么地方听吹箫。

出自作者[唐]岑参的《崔驸马山池重送宇文明府(得苗字)》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诗,它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首句“竹里过红桥,花间藉绿苗”,诗人首先描绘了竹林、红桥和绿苗的景象,这些元素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竹林里穿行,红桥上漫步,绿苗间休息,这些场景都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池凉醒别酒,山翠拂行镳”,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周围的环境,清凉的池水让人清醒,翠绿的山峦似乎在轻拂着行镳。这种环境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也让人对美好的事物产生了向往。 “凤去妆楼闭,凫飞叶县遥”,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失落和孤独的情感。凤凰离开了妆楼,凫鸟飞向了遥远的叶县,这里似乎暗示着诗人失去了某种美好的事物,感到孤独和无助。 最后,“不逢秦女在,何处听吹箫”,诗人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他希望能够遇到像秦女那样的美好人物,也希望能够听到像吹箫那样的美好音乐。这种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美丽的田园风光和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值得一读的佳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竹里过红桥,花间藉绿苗。
池凉醒别酒,山翠拂行镳。
凤去妆楼闭,凫飞叶县遥。
不逢秦女在,何处听吹箫。
作者介绍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关键词解释

  • 吹箫

    读音:chuī xiāo

    繁体字:吹簫

    意思:(吹箫,吹箫)

     1.吹奏箫管。
      ▶《史记•周勃世家》:“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
      ▶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

  • 何处

    读音:hé chǔ

    繁体字:何處

    英语:where

    意思:(何处,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
      ▶《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唐·王昌龄《梁苑》诗:“万乘

  • 秦女

    读音:qín nǚ

    繁体字:秦女

    意思:指秦穆公女弄玉。
      ▶三国·魏·曹植《仙人篇》:“湘娥抚琴瑟,秦女吹笙竽。”
      ▶黄节注:“《列仙传》曰:‘萧史者,秦缪公时人也,善吹箫。
      ▶缪公有女,号弄玉,好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