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孙端叟蚕首十五首·蚕簇》 冰蚕三眠休,作茧当具簇。

冰蚕三眠休,作茧当具簇。

意思:冰三眠蚕体,作茧应当具备簇。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和孙端叟蚕首十五首·蚕簇》

全文赏析

这首诗《冰蚕三眠休,作茧当具簇》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的诗,通过冰蚕吐丝作茧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感悟。 首句“冰蚕三眠休,作茧当具簇”以冰蚕的形象开始,冰蚕是神话中的神异动物,它吐丝成茧,这个过程与诗人的生活状态有相似之处。诗人通过冰蚕吐丝作茧,表达了人生需要有一个“具簇”的过程,即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就像蚕吐丝作茧一样,需要有一个合适的“簇”来提供能量和动力。 “汉北取蓬蒿,江南藉茅竹”两句描绘了制作蚕茧的场景,诗人从汉北取来蓬蒿,在江南则借助茅竹,表达了制作过程需要各种资源的配合和协调。这也暗示了人生的道路上也需要各种资源的配合和协调,才能取得成功。 “蒿疏无郁浥,竹净亦森束”两句描绘了制作蚕茧的环境,环境疏朗、郁浥、净净、森束等词语,表达了环境的适宜和整洁对于制作蚕茧的重要性。这也暗示了人生中需要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整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的挑战。 “竞畏风雨寒,露置未如屋”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制作蚕茧的忧虑和期待。诗人担心制作出来的蚕茧会被风雨侵袭,因此希望有一个可以遮蔽风雨的地方来存放这些蚕茧。这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期待和担忧,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感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冰蚕吐丝作茧的过程,表达了人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需要各种资源的配合和协调,需要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整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的挑战,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未来的期待和担忧。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篇。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冰蚕三眠休,作茧当具簇。
汉北取蓬蒿,江南藉茅竹。
蒿疏无郁浥,竹净亦森束。
竞畏风雨寒,露置未如屋。
作者介绍 张耒简介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关键词解释

  • 三眠

    读音:sān mián

    繁体字:三眠

    意思:I
    蚕初生至成蛹,蜕皮三四次。蜕皮时不食不动,成睡眠状态。第三次蜕皮谓之三眠。
       ▶唐·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宋·惠洪《次

  • 冰蚕

    读音:bīng cán

    繁体字:冰蠶

    意思:(冰蚕,冰蚕)

     1.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蚕。
      ▶晋·王嘉《拾遗记•员峤山》:“有冰蚕长七寸,黑色,有角有鳞,以霜雪覆之,然后作茧,长一尺,其色五彩,织为文锦,入水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