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争名》 只此共栖尘外境,无妨亦恋好文时。

只此共栖尘外境,无妨亦恋好文时。

意思:这共栖尘外境,不妨也留恋好文章时。

出自作者[唐]司空图的《争名》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深意的诗。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考,表达了对于人生、名誉、才华和价值的看法。 首联“争名岂在更搜奇,不朽才消一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的淡泊态度,认为真正的名誉并不在于刻意追求奇特,而在于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这种看法体现了诗人的高尚品格和对于艺术的深刻理解。 颔联“穷辱未甘英气阻,乖疏还有正人知。”则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即使遭受穷困和屈辱,也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同时,诗人也相信,即使被世人疏远,还有正直的人会理解和支持自己。 颈联“荷香浥露侵衣润,松影和风傍枕移。”则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清雅的生活环境和恬静的心境。荷香、松影、和风等意象,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觉,体现了诗人的高雅品味和对于自然的热爱。 尾联“只此共栖尘外境,无妨亦恋好文时。”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追求,认为只要能够享受清静的生活环境和沉浸在艺术的世界中,就能够得到满足和幸福。 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名誉、才华和价值的看法,体现了诗人的高尚品格和对于艺术的深刻理解。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争名岂在更搜奇,不朽才消一句诗。
穷辱未甘英气阻,乖疏还有正人知。
荷香浥露侵衣润,松影和风傍枕移。
只此共栖尘外境,无妨亦恋好文时。
作者介绍
司空图(837~908),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懿宗朝时曾被召为殿中侍御史。

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关键词解释

  • 无妨

    读音:wú fáng

    繁体字:無妨

    短语:何妨

    英语:just as well

    意思:(无妨,无妨)

     1.没有祸害;没有妨害。
      ▶《楚辞•招魂》:

  • 只此

    引用解释

    仅此;就此;唯有这样。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一领白衫又不中穿,夜拥孤衾三幅布,昼欹单枕是一枚甎:只此是家缘。”《水浒传》第八十回:“既承如此相款,深感厚意,只此告回。” 冯善骥 等《郑成功》第三五章:“客商小贩无奈,只得在他身上暗中使银子,上下打点,只此方能幸免无事。”

    读音:zhī

  • 共栖

    读音:gòng qī

    繁体字:共棲

    英语:commensalism

    意思:(共栖,共栖)
    两种不同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如海葵附着在有寄居虾匿居的贝壳壳口周围,利用寄居虾作为运动工具,并以

  • 尘外

    读音:chén wài

    繁体字:塵外

    意思:(尘外,尘外)
    犹言世外。
      ▶汉·张衡《思玄赋》:“游尘外而瞥天兮,据冥翳而哀鸣。”
      ▶唐·孟浩然《武陵泛舟》诗:“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