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春末寄周琏》 暮角含风雨气曛,寂寥莓翠上衣巾。

暮角含风雨气曛,寂寥莓翠上衣巾。

意思:晚上角含风雨天气曛,寂寥莓翡翠上衣巾。

出自作者[唐]贯休的《春末寄周琏》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暮色中的景色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首句“暮角含风雨气曛”描绘了傍晚时分,角声在风雨中响起,天空渐暗的情景,为整首诗定下了凄凉而静谧的基调。 “寂寥莓翠上衣巾”描绘了寂静的氛围中,青翠的莓叶在风中摇曳,而地上的青苔在暮色中显得更加寂寥。这里用“莓翠”来形容青苔,生动地描绘出暮色中的生机与活力。 “道情不向莺花薄”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莺莺花花的世界并不趋附,保持了自己的本真。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也是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梦中乱峰仍履雪”和“吟看芳草只思人”两句,描绘了诗人在乱峰间踏雪,在芳草中吟诗,思念着心中的人。这里用梦境和想象来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思念。 “手中孤桂月中在”和“来听泉声莫厌频”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他手中的桂花和来听泉声的邀请,都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的表达。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它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也是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暮角含风雨气曛,寂寥莓翠上衣巾。
道情不向莺花薄,诗意自如天地春。
梦入乱峰仍履雪,吟看芳草只思人。
手中孤桂月中在,来听泉声莫厌频。
作者介绍 张耒简介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

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关键词解释

  • 寂寥

    读音:jì liáo

    繁体字:寂寥

    英语:solitude

    意思:
     1.空虚无形;空无人物。
      ▶《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王弼注:“寂寥

  • 上衣

    读音:shàng yī

    繁体字:上衣

    短语:褂 短打 袄

    英语:jacket

    意思:
     1.外衣。
     
     2.上身穿的衣服。
      ▶明·包汝楫

  • 风雨

    读音:fēng yǔ

    繁体字:風雨

    英语:wind and rain; the trials and hardships; wind an rain

    意思:(风雨,风雨)

     1.风和雨。

  • 暮角

    读音:mù jiǎo

    繁体字:暮角

    意思:日暮的号角声。
      ▶唐·刘禹锡《洞庭秋月行》:“岳阳城头暮角绝,荡漾已过君山东。”
      ▶宋·柳永《迷神引》词:“孤城暮角,引胡笳怨。”
      ▶明·许自昌《水浒记•发

  • 含风

    引用解释

    带着风;被风吹拂着。 南朝 宋 谢惠连 《秋怀诗》:“萧瑟含风蝉,寥唳度云雁。” 南朝 梁 虞羲 《见江边竹诗》:“含风自颯颯,负雪亦猗猗。” 宋 王安石 《次韵徐仲元咏梅》之一:“额黄映日明 飞燕 ,肌粉含风冷 太真 。” 宋 苏轼 《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诗:“含风偃蹇得真态,刻画始信天有工。”

    读音:

  • 雨气

    读音:yǔ qì

    繁体字:雨氣

    意思:(雨气,雨气)
    潮湿的空气;水气。
      ▶唐·沈佺期《乐城白鹤寺》诗:“潮声迎法鼓,雨气溼天香。”
      ▶宋·苏舜钦《杭州巽亭》诗:“凉翻帘幌潮声过,清入琴尊雨气来。”

  • 衣巾

    读音:yī jīn

    繁体字:衣巾

    意思:
     1.衣服和佩巾。语本《诗•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
      ▶余冠英注:“‘巾’,佩巾也。”
      ▶唐·白居易《初除户曹喜而言志》诗:“弟兄俱簪笏,新妇俨衣巾。”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