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赵氏鄮山书院诗》 高虚卑浅,烛理弗明。

高虚卑浅,烛理弗明。

意思:高虚低浅,照道理不明白。

出自作者[宋]方回的《赵氏鄮山书院诗》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对古代教育制度的赞扬和怀念,同时也对现代教育的弊端进行了批评。诗中描述了古代的教育制度,强调了教育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素质,而不是仅仅追求功名利禄。 诗中提到了古代的教育机构“国学在国,乡校在乡”,这些机构是用来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地方,也是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传播中心。诗中还提到了古代教育的制度“虞夏殷周,厥制弥详”,这些制度不断完善,使得教育逐渐走向成熟。 诗中还强调了教育对于社会的重要性,“生人之类,赖此以生”,教育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同时,诗中也批评了现代教育的弊端,“业岂无斋,论亦有堂。所习伊何,止于词章。剽窃掇拾,青紫为荣。高虚卑浅,烛理弗明”,现代教育中过于注重功名利禄,忽视了对人的品德和素质的培养,导致教育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最后,诗中提到了鄮山之塾的创立者,他们并没有任何私利,而是为了教育而创办了这个机构。这表明了古代教育家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于教育的热爱和执着。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对古代教育制度的怀念和赞美,同时也对现代教育的弊端进行了批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教育家们的精神和对教育的执着追求,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重视教育的重要性。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国学在国,乡校在乡。
在遂曰序,在党曰庠。
虞夏殷周,厥制弥详。
家亦有塾,以修以藏。
蒙而已养,长罔不臧。
下而为士,上而侯王。
莫不有师,扶纲植常。
生人之类,赖此以生。
四海九州,以治以平。
家德户行,靡刑靡兵。
岂若后世,丧实存名。
业岂无斋,论亦有堂。
所习伊何,止于词章。
剽窃掇拾,青紫为荣。
高虚卑浅,烛理弗明。
亦儒其冠,亦公亦卿。
鄮山之塾,谁实成之。
匪有所觊,而斯营之。
一圣百

关键词解释

  • 高虚

    读音:gāo xū

    繁体字:高虛

    意思:(高虚,高虚)
    谓徒拥高位而不干实事。
      ▶《后汉书•郎顗传》:“‘节彼南山’,咏自《周诗》;‘股肱良哉’,着于《虞典》。而今之在位,竞託高虚。纳累钟之奉,忘天下之忧。”

  • 卑浅

    读音:bēi qiǎn

    繁体字:卑淺

    意思:(卑浅,卑浅)

     1.鄙陋浅薄。
      ▶宋·曾巩《熙宁转对疏》:“一切苟简,溺于流俗末世之卑浅,以先王之道为迂远而难遵。”
      ▶元·刘壎《隐居通议•半山绝

  • 烛理

    读音:zhú lǐ

    繁体字:燭理

    意思:(烛理,烛理)

     1.英明治理。
      ▶《汉书•元帝纪》:“朕承至尊之重,不能烛理百姓,娄遭凶咎。”
     
     2.考察事理。
      ▶《旧唐书•代宗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