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寄题月潭方丈》 中涵片月朗,了了能见性。

中涵片月朗,了了能见性。

意思:中涵一片月明,明白了不能见性。

出自作者[宋]张埴的《寄题月潭方丈》

全文赏析

这首诗《嵩山古禅林》是一首描绘禅修的诗篇,它以嵩山古禅林为背景,通过描绘潭月、鼻端白、指亡轮灭没等意象,表达了禅修者对清净圆觉的追求和对众生苦难的关怀。 首先,诗中描述古禅林如同一面镜子,潭水清澈如镜,月朗如圆觉,象征着禅修者追求清净、圆觉的境界。这里的“月即是圆觉,潭即是清净”表达了禅修者对清净圆觉的追求,同时也暗示了禅修者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 其次,诗中描绘了禅修者在静谧的环境中,通过禅修达到一种超越自我、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清净而圆觉”,即清净无染、觉悟无边。这种境界是禅修者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他们解脱烦恼、超越生死的重要途径。 此外,诗中还表达了对众生的关怀。在“众生在黑劫,转脚成踏暝”的诗句中,诗人描绘了众生在苦难中的挣扎和无奈,表达了对众生的同情和关怀。在“脱落众浊源”的诗句中,诗人表达了对众生摆脱物质欲望、摆脱烦恼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摆脱苦难,达到清净圆觉的境界。 最后,“舞影秋夜静”的诗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禅修者超越物质世界、追求精神自由的赞美和敬仰。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禅修者的追求和众生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清净圆觉的向往和对众生的关怀。它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深意的诗篇,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思考。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嵩山古禅林,俯有潭一镜。
中涵片月朗,了了能见性。
月即是圆觉,潭即是清净。
清净而圆觉,何以得究竟。
鼻端一点白,而具法眼正。
指亡轮灭没,千江烟相映。
寒山叫不应,谁与足幽咏。
众生在黑劫,转脚成踏暝。
脱落众浊源,舞影秋夜静。

关键词解释

  • 了了

    读音:liǎo liǎo

    繁体字:了了

    短语:略知一二 掌握 详 理解 亮 了解 辩明 懂得 明白 知情 知底 明亮 晓得 晓 明了 懂 知 领悟 喻 未卜先知 了然 知晓 接头 知道 敞亮 明

  • 片月

    读音:piàn yuè

    繁体字:片月

    意思:
     1.弦月。
      ▶南朝·陈徐陵《走笔戏书应令》诗:“片月窥花簟,轻寒入锦巾。”
      ▶宋·陆游《渔父》诗:“片月又生红蓼岸,孤舟常佔白鸥波。”
     

  • 见性

    读音:jiàn xìng

    繁体字:見性

    意思:(见性,见性)
    佛教语。谓悟彻清凈的佛性。
      ▶《坛经•般若品》:“若开悟顿教,不能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明·李贽《答邓石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