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琵琶》 赖是心无惆怅事,不然争奈子弦声。

赖是心无惆怅事,不然争奈子弦声。

意思:依赖的是心无惆怅事,否则怎奈子弦乐。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琵琶》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琴弦的清脆拨动和琴声的铮铮作响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豁达。 首句“弦清拨剌语铮铮,背却残灯就月明”描绘了琴弦的清脆和琴声的铮铮作响,仿佛在耳边回响。这句诗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绘,将琴弦的拨动和琴声的回响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 “背却残灯就月明”一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他远离了灯火,靠近了明亮的月光,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宁静的氛围。这种环境为诗人的内心情感提供了背景,为下文的情感表达提供了舞台。 “赖是心无惆怅事,不然争奈子弦声”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豁达和乐观。他感谢自己的内心没有忧愁和惆怅,否则,他真的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美妙的琴声。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豁达,同时也表达了对琴声的赞美和欣赏。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琴弦的拨动和琴声的回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豁达,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赞美。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弦清拨剌语铮铮,背却残灯就月明。
赖是心无惆怅事,不然争奈子弦声。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子弦

    读音:zǐ xián

    繁体字:子弦

    英语:subchord

    意思:较细的丝弦,做三弦、琵琶、南胡的外弦用。

    解释:1.较细的丝弦,做三弦﹑琵琶﹑南胡的外弦用。

  • 争奈

    读音:zhēng nài

    繁体字:爭奈

    英语:nevertheless; unfortunately

    意思:(争奈,争奈)
    怎奈;无奈。
      ▶唐·顾况《从军行》之一:“风寒欲砭肌,争奈裘

  • 惆怅

    读音:chóu chàng

    繁体字:惆悵

    短语:迷惘 怅然 怅

    英语:disconsolate

    意思:(惆怅,惆怅)

     1.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 赖是

    读音:lài shì

    繁体字:賴是

    意思:(赖是,赖是)
    亏得,幸好。
      ▶宋·毛滂《虞美人》词:“二分春去知处,赖是无风雨。”
      ▶宋·范成大《正月九日雪霰后大雨》诗:“夜霰三更碎瓦,昼冥一阵翻盆。赖是梅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