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曲江归舟》 只道篷低碍觅诗,眼前物色自多奇。

只道篷低碍觅诗,眼前物色自多奇。

意思:只道帆低阻找诗,眼前景物从多奇。

出自作者[宋]邓林的《曲江归舟》

全文赏析

这首诗《只道篷低碍觅诗,眼前物色自多奇》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感受的诗。它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观察力,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赞美。 首句“只道篷低碍觅诗,眼前物色自多奇”,表达了诗人最初看到周围景色时的感受。他原本以为船篷太低,妨碍他欣赏美景,但眼前的景色却让他感到惊喜。这表明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不仅仅局限于船篷之下的景色,而是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欣赏。 “千山赭去如秦样,一水清来似晋时”这两句描绘了山水的美丽。千山红赭色的山峦如秦朝的景象,一江清澈的水宛如晋代的时期。这里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山水的美丽和历史感。 “渔父岂无缘苇辈,樵人恐有负苓师”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尊重和欣赏。渔父和樵人都是普通的劳动者,但他们却有着高尚的品格和深厚的情感。诗人对他们充满了敬意,认为他们能够理解并尊重自然的美。 最后两句“僮奴忽报梅花动,春在江头最北枝”是诗人的惊喜之情的表达。僮奴突然报告说梅花开放了,诗人意识到春天已经来临,而江头的梅花是最北的一枝。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和欣喜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欣赏。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观察力,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赞美。诗人通过对普通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尊重。这首诗充满了诗意的美和情感的力量,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只道篷低碍觅诗,眼前物色自多奇。
千山赭去如秦样,一水清来似晋时。
渔父岂无缘苇辈,樵人恐有负苓师。
僮奴忽报梅花动,春在江头最北枝。

关键词解释

  • 多奇

    读音:duō qí

    繁体字:多奇

    意思:谓超群出众;多有奇异之处。
      ▶战国·楚·宋玉《神女赋》:“近之既妖,远之有望。骨法多奇,应君之相。视之盈目,孰者克尚。”
      ▶晋·陆机《辩亡论》上:“宾礼名贤,而张昭为之雄

  • 物色

    读音:wù sè

    繁体字:物色

    短语:觅 摸索 搜索 搜寻 追寻 寻 搜求 按图索骥 搜 找寻 找 摸 索 招来 查寻 查找 检索

    英语:look out for

    <
  • 眼前

    读音:yǎn qián

    繁体字:眼前

    英语:now

    意思:
     1.眼睛面前;跟前。
      ▶南朝·梁·沈约《和左丞庾杲之病》:“待漏终不溢,嚣喧满眼前。”
      ▶唐·杜甫《草堂》诗:

  • 只道

    引用解释

    只说;只以为。 宋 杨万里 《秋雨叹》诗:“居人只道秋霖苦,不道行人坭更深。”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料那人争知我,如今病未愈,只道把他孤负。”《水浒传》第二三回:“小弟只道他死了,因此一径地逃来,投奔大官人处,躲灾避难。”

    读音:zhī dào

  • 诗眼

    读音:shī yǎn

    繁体字:詩眼

    英语:poem eye

    意思:(诗眼,诗眼)

     1.诗人的赏鉴能力、观察力。
      ▶宋·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