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寄梁淑》 悔学秦人南避地,武陵原上又征师。

悔学秦人南避地,武陵原上又征师。

意思:后悔学习秦国人南避难,武陵原上又征召军队。

出自作者[唐]戎昱的《寄梁淑》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一种深情而内敛的笔触,描绘了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首句“长忆江头执别时”直接引出回忆,诗人长久地回忆着他们在江边分别时的情景,这种深情而略带哀愁的描绘立刻把读者带入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论文未有不相思”一句,表达了他们在一起讨论学术,研究知识时的专注和深情,即使没有频繁的交流,他们的思想仍然紧密相连,彼此思念。 “雁过经秋无尺素”和“人来终日见新诗”两句形成对比。前者描绘了远方的信使,带来的是一片空白,没有带来任何消息,这象征着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却得不到回应的苦闷。后者则表达了诗人通过写诗来传达他的思念,尽管诗篇满载,却无人能解其情。 “心思食檗何由展”和“家似流萍任所之”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内心矛盾和痛苦。他感到自己的情感如同食了苦果的黄连,难以展开;而他的家又像漂流的萍草,无处停留。这种比喻和描绘生动地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最后两句“悔学秦人南避地,武陵原上又征师”是诗人的反思和悔恨。他后悔为了逃避而选择了像秦人那样南逃隐居,结果却还是不能摆脱征战的痛苦。这里的“武陵原上又征师”暗喻了战乱频繁,诗人无法逃离的现实。 这首诗以深情和内敛的笔触,描绘了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痛苦。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描绘,使得诗篇更加生动感人。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是一首非常优秀的抒情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长忆江头执别时,论文未有不相思。
雁过经秋无尺素,人来终日见新诗。
心思食檗何由展,家似流萍任所之。
悔学秦人南避地,武陵原上又征师。
作者介绍 戎昱简介
戎昱(rongyu)(744年~800年),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一说登进士第。肃宗上元至代宗永泰(760—766)间,来往于长安、洛阳、齐、赵、泾州、陇西等地。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元年(766)入蜀,见岑参于成都。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关键词解释

  • 秦人

    读音:qín rén

    繁体字:秦人

    意思:秦代统一全国,开展对外交通,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往往称中国人为“秦人”。直至汉·晋,仍沿用此称。
      ▶《史记•大宛列传》:“闻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
      ▶《汉

  • 陵原

    读音:líng yuán

    繁体字:陵原

    意思:
     1.丘陵和平原。
     
     2.陵寝。
      ▶明·张居正《孝恪皇太后迁祔輓歌》之五:“千秋霜露候,冠佩肃陵原。”
      ▶清徐世溥《汉宫春晓赋》:“被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