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感时》 好鸟无恶声,仁兽肯狂噬。

好鸟无恶声,仁兽肯狂噬。

意思:好鸟不恶声,仁兽会狂咬。

出自作者[唐]司空图的《感时》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以动物的形象来反映人类社会的现象,表现了诗人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首先,诗人以“好鸟无恶声,仁兽肯狂噬”开篇,通过鸟兽的形象,寓言般地表达了善良与仁慈的本质,即使是温顺的鸟兽也不会无端发出恶声或狂烈噬咬。这里诗人借助动物的形象,寓言式地揭示了善良和仁慈的本性。 接着,诗人以“宁教鹦鹉哑,不遣麒麟细”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鹦鹉因其能模仿人言,往往被用来比喻人云亦云的附和者,麒麟则常被用来象征珍稀、高贵的品质。诗人宁愿鹦鹉哑口无言,也不愿麒麟变得琐碎,这表现了他对于人们失去独立思考,盲目跟从的现象的深深忧虑。 然后,诗人通过“人人语与默,唯观利与势”揭示了社会现象的背后原因。人们言论的发出与否,取决于利益和势力。这种以利益为导向的行为准则,无疑揭示了社会的一种病态。 最后,诗人以“爱毁亦自遭,掩谤终失计”结尾,表达了对于人们自取其辱,掩饰真相的行为的深深无奈。诗人在这里传达出一种对于真理和公正的坚持,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于社会现象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以动物形象为比喻,以犀利的语言和深沉的哲理,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种种弊端,表现了诗人的深深关怀和忧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好鸟无恶声,仁兽肯狂噬。
宁教鹦鹉哑,不遣麒麟细。
人人语与默,唯观利与势。
爱毁亦自遭,掩谤终失计。
作者介绍 沈约简介
司空图(837~908),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懿宗朝时曾被召为殿中侍御史。

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关键词解释

  • 无恶

    引用解释

    不憎恨。《诗·周颂·振鹭》:“在彼无恶,在此无斁。”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楚庄王》:“《诗》云……‘无怨无恶,率由羣匹’,此之谓也。” 唐 韩愈 《唐越州刺史薛君墓志铭》:“公之初志,不以事累,僶勉以随,亦贵於位,无怨无恶,中以自寳。”

    没有邪恶意念。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栣众恶於内,弗使得发於外者

  • 狂噬

    读音:kuáng shì

    繁体字:狂噬

    意思:
     1.疯狂地咬噬。
      ▶唐·司空图《感时》诗:“好鸟无恶声,仁兽肯狂噬?”
     
     2.喻肆意诬陷。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