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寄子静》 晤晤非无得,疏慵政略同。

晤晤非无得,疏慵政略同。

意思:韦晤晤不是没有得到,疏慵政略同。

出自作者[宋]刘子翚的《寄子静》

全文创作背景

《寄子静》是宋朝诗人刘子翚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刘子翚生活在宋朝,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国家经常遭受外敌的侵略,内乱也频繁发生。这样的社会环境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寄子静》这首诗中,刘子翚表达了对友人子静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奈。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展现了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综上所述,《寄子静》的创作背景包括诗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以及诗人对友人子静的思念和对现实的不满等情感因素。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有约来何晚,行吟溯远风。
老怀清似水,双鬓乱如蓬。
晤晤非无得,疏慵政略同。
秋来湖上集,只是欠单公。
作者介绍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关键词解释

  • 政略

    读音:zhèng lüè

    繁体字:政略

    意思:政治策略。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决定对时事问题应取之政策及政略。”
      ▶沙汀《记贺龙》十九:“他一再强调:正确的政略是正确的战略的基础。”

  • 略同

    亦作“畧同”。大致相同。《汉书·平当传》:“﹝ 平当 ﹞文雅虽不能及 萧望之 、 匡衡 ,然指意略同。”《三国志·蜀志·庞统传》“ 徽 甚异之,称 统 当为 南州 士之冠冕”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 淄青 、 恒冀 两道,与 蔡州 气类略同。” 明 叶盛 《水东日记·黄少保才识》:“公所对与其所预计畧同,以是尤敬服之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