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夔门》 孤舟行客愁无那,十二峰前十二滩。

孤舟行客愁无那,十二峰前十二滩。

意思:我船行客愁没有那,十二峰前十二滩。

出自作者[宋]汪元量的《夔门》

全文创作背景

《夔门》是宋代诗人汪元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宋朝的历史事件和汪元量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首先,诗中描述的夔门是位于长江三峡的一处险要关隘,地处四川与湖北的交界处,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要塞。 在宋朝末期,国家动荡不安,战争频繁。汪元量作为一位宫廷琴师和诗人,亲身经历了许多战乱和颠沛流离的痛苦。他随同宋朝的宫廷一起被押送至燕京(今北京),途中经过夔门,被其险峻的地势和壮丽的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夔门》。 诗中描绘了赤甲山与白帝山相连,三巴三峡和百牢关险要的景象,展现了夔门的雄伟气势。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孤舟行客的心情和忧愁,以及面对艰难险阻的坚毅和勇敢。 因此,《夔门》的创作背景不仅包含了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也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情感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元素。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赤甲山连白帝山,三巴三峡百牢关。
孤舟行客愁无那,十二峰前十二滩。
作者介绍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咸淳(1265年~1274年)进士。南宋度宗时以晓音律、善鼓琴供奉内廷。元军下临安,随南宋恭帝及后妃北上。留大都,侍奉帝后。时文天祥因抗元被俘,囚禁狱中,汪元量不顾个人安危,常去探望,两人以诗唱和,互相激励,结下了深厚情谊。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得元世祖许可,出家为道士,离开大都还江南,暗中结交抗元志士,在浙、赣一带鼓动反元,图谋恢复宋室江山。与民族志士谢翱来往甚密。谢翱曾作《续操琴·哀江南》,歌颂其抗元活动。晚年退居杭州,为道士以终。

汪元量在诗歌的创作上有很深的造诣,其诗大多为记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而作,在后世有“宋亡之诗史”之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道:“其诗多慷慨悲歌,有故宫离黍之感,于宋末之事,皆可据以征信。”有《湖山类稿》五卷、《水云集》一卷传世。

关键词解释

  • 十二峰

    引用解释

    亦作“ 十二峯 ”。 1.指 川 、 鄂 边境 巫山 的十二座峰。峰名分别为:望霞、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凤、登龙、圣泉。 唐 李涉 《竹枝词》:“十二峯头月欲低,空聆滩上子规啼。” 前蜀 李珣 《河传》词:“朝云暮雨,依旧十二峰前,猨声到客船。” 明 何景明 《竹枝词》:“十二峯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 瞿塘

  • 孤舟

    读音:gū zhōu

    繁体字:孤舟

    意思:孤独的船。
      ▶晋·陶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眇眇孤舟游,绵绵归思纡。”
      ▶宋·陆游《戏题江心寺僧房壁》诗:“史君千骑驻霜天,主簿孤舟冷不眠。”
      ▶明

  • 行客

    读音:xíng kè

    繁体字:行客

    意思:
     1.行旅;客居。
      ▶汉·刘向《列女传•阿谷处女》:“行客之人,嗟然永久,分其资财,弃于野鄙。”
      ▶《后汉书•儒林传下•服虔》:“举孝廉,稍迁,中平末,拜九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