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僧归剡山》 好去楞伽子,精修莫偶然。

好去楞伽子,精修莫偶然。

意思:你喜欢去楞伽,精神修养没有偶然。

出自作者[唐]贯休的《送僧归剡山》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是《游灵隐寺》,作者通过描绘游览灵隐寺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佛教的虔诚和对生活的思考。 首联“远逃为乱处,寺与石城连。”描绘了作者逃离战乱之地,来到灵隐寺的情景。这里与石城(即杭州)相连,环境清幽,远离战乱。作者通过这一描绘,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乱的痛恨。 颔联“木落归山路,人初刈剡田。”描绘了作者归山后的所见所感。木叶落尽,山路显得更加清晰;人们开始收割剡地的稻田,一片丰收的景象。这一描绘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风景的敏锐观察,也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 颈联“荒林猴咬栗,战地鬼多年。”进一步描绘了战后的荒凉景象,猴子在荒林中觅栗,战地上的累累白骨见证了岁月的无情。这一描绘既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也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珍视。 尾联“好去楞伽子,精修莫偶然。”作者鼓励自己要像楞伽子一样,专心修行,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这一结尾既表达了对佛教的虔诚,也展示了作者坚韧不拔的精神。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灵隐寺的游览,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战争的痛恨,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以及对佛教的虔诚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情感和思考通过诗人的描绘和表达,得以展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远逃为乱处,寺与石城连。
木落归山路,人初刈剡田。
荒林猴咬栗,战地鬼多年。
好去楞伽子,精修莫偶然。
作者介绍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

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关键词解释

  • 楞伽

    读音:léng jiā

    繁体字:楞伽

    意思:亦作“楞迦”。
     
     1.山名。梵文音译。在古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境。相传佛在此山说经。
      ▶宋·王安石《化城阁》诗:“楞伽海中山,杳出霄汉上。”
      ▶《

  • 精修

    读音:jīng xiū

    繁体字:精修

    造句:

  • 偶然

    读音:ǒu rán

    繁体字:偶然

    短语:奇迹 有时候 偶发

    英语:occasionally

    意思:
     1.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与“必然”相对。
      ▶

  • 好去

    引用解释

    送别之词。犹言好走,一路平安。 唐 张鷟 《游仙窟》:“皆自送 张郎 曰:‘好去,若因行李,时復相过。’”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出庙门百许步,闻后有大声曰:‘ 李僕射 好去。’” 唐 白居易 《南浦别》诗:“一看肠一断,好去莫迴头。” 元 马致远 《耍孩儿·借马》套曲:“道一声好去,早两泪双垂。”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